“手语真的会消失” 聋人学校只剩一间 仅2.5%聋人懂手语
“聋人力量”于4月安排了一场放映会,让聋人观赏金像奖最佳电影《十年》,映后分享会上,观众最大感触是“方言”这单元。“方言”讲述的士司机要考普通话试,说广东话的司机只能在指定地区接客,意味广东话变成非主流语言。现实版的聋人群体中,原来也面对“方言”的问题,手语也变成濒危语言。
根据政府统计处于2014年发表的第62号专题报告书,有关残疾人士资料,全港15.5万名听觉有困难人士中,只有3,900人懂得手语,仅为2.5%。为何听障人士中不懂得手语?原来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后,大部分听障学生都装了人工耳蜗,跟健听学生一同上课。主流学校不会教手语,全港只剩一间聋人学校,手语逐渐变成消失的语言。
你一定会问,戴着耳机听到声音,不是很好吗? “他们听到声音,但不等于明白内容,就好像我们听懂每个英文词语,但不明白意思。”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高级项目主任姚勤敏说。32岁的聋人黄苑婷从幼稚园到中三在主流学校读书,近年才学手语。透过手语翻译我们听到她的心声,“学校没有教手语,很少老师懂得手语,就算识都只是识少少。”苑婷上课只能看唇语及靠助听器,“他们说话很快,我听不明白,考试默书也不合格。”
融合教育下只剩一间聋校
现时教育制度下,聋童可以入读主流学校或聋人学校,全港唯一的聋校路德会启聋学校,用手语及口语教学。学校课程由小一至中六,全校共67个学生,名副其实的小班教学。学生人数少,并非聋童少,而是教育局设立的收生标准高,校长许加恩说:“严重听障,即是双耳都听不到的学生,才会派来此校。”单耳听障的中度聋生想来接受手语学习,局方也未必批准。
其实剥削聋童的,又岂止父母,香港教育制度也在削弱手语教学的角色。根据中大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发表的《香港早期聋人教育与香港手语源流的关系》,聋童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935年,由英国圣公会成立真铎启喑学校,当时主张口语教学。60年代,一群从上海移民过来的聋人创立华侨聋哑学校,带来中国手语,并以手语教学,香港先后有9间聋童教育机构。70年代推行融合教育,就改变了手语教学方法。
1968 年,政府确立“残障儿童应尽可能跟一般儿童接受同样的教育”,成立首个设于健听学校内的弱听班。为了让聋童使用剩余听力,1972年政府免费提供助听器,配合语言治疗服务。1994年起让聋童接受人工耳蜗手术,手术后大部分会到主流学校就读。 聋校只剩一间。
国际重新认同手语地位
香港的聋人教育方向是否恰当?不妨看看国际经验。1880年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聋人教育会议通过议案,规定聋校必须使用口语教学,完全禁止手语。直至2010年,第21届国际聋人教育会议宣布,否决禁止手语的决定,并呼吁世界各国确保听障儿童教育,尊重所有语言和沟通形式。
政府教育政策未见改变,中文大学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近年开展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由幼稚园至中学,安排聋童与健听学生一同上课,课室内一名手语、一名口语老师同步授课。姚勤敏称,期望政府正视手语教学的问题, “政府再不行动,手语真的会消失。”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