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神偷】上环八旬补鞋匠被逼迁宁退休 亲睹铁屋鞋档极速夷平

撰文: 梁铭康 刘高麟
出版:更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走过上环鸭巴甸街,街坊均会一瞥路边一棵参天古树,与及其公认的“伴侣”--一间补鞋的铁皮屋。每对病态龙钟的鞋履,经铁皮屋老鞋匠“许伯”的巧手后修补,即会起死回生,继续上路。然而,今天起,铁皮屋终究不敌时代巨轮,成为被淘汰的一物。仍精神矍铄的许伯(88岁),从事补鞋匠逾60载,今日下午目睹排档被夷平,剩下孤树继续矗立路旁,不禁唏嘘。许伯与街坊寒暄几句后,即带着蹒跚的步履与孤树擦肩而过,是与老朋友作告别吗?而岁月偷走的,是否只是一间补鞋匠的铁皮屋?

许伯退休了,今日下午到场与街坊寒喧。(梁铭康摄)

“我退休啦!”在上环鸭巴甸街,终日在狭小铁皮屋内埋头苦干的补鞋匠“许伯”,因被政府“逼迁”,要求他改往他处开档,许伯一动不如一静,索性提早“收山”。万没料到,其补鞋档于昨日结业,却在今日火速被拆。

拒绝搬迁 索性结业

“真系好唔舍得,觉得好可惜,唔系要搬,我觉得佢会继续做!”认识许伯多年的中西区关注组召集人罗雅宁,于昨日行经鸭巴甸街,却惊悉昨日竟是老街坊许伯的“Last Day”。据闻当局要清走鸭巴甸街上的排档,并安排许伯搬往卑利街再开档,但许伯以年事已高为由而提早退休。

被指是“交通隐患”

根据中西区于去年4月的会议文件,上址的排档曾被点名指是阻挡行人过路的“交通隐患”,但罗雅宁不表赞同,认为排档对面的行人路设有栏杆,亦未见该斜路有人车争路情况,加上鲜有交通意外发生,如以此为由要清拆有关排档,理由牵强,“真系唔明点解政府有咁的必要。”

今日下午有工人到场清拆铁皮屋。(受访者提供)

“我哋一家大细啲鞋都系揾佢补,我先生的胶底鞋拎畀许伯补,佢会帮拉埋线,个手要好好力先得,补咗之后真系可以着好耐,仲收好合理的价钱。”罗雅宁指出,许伯为人勤力及负责,亦信任顾客,补完鞋才会收款,费用亦只是数十元一对,觉得他的结业是街坊及顾客的损失。

回来寒喧 睹鞋档已拆

香港01记者于今日下午知悉事件后,赶往上址查看,见许伯的排档已没有踪影,只剩下一个电表箱,及一棵陪伴老伯多年的老榕树。于下午近5时,戴上鸭舌帽的许伯亦有到来,并与街坊寒喧数句,指“我退休啦”,及一起拍照留念。

陪伴榕树逾半世纪的铁皮屋,已被夷平。(梁铭康摄)

许伯精神饱满,看上去估不到竟已年近九旬。据悉,他于16岁在广州学师,后来迁居香港,在上环鸭巴甸街开设铁皮档糊口养家,每天早8晚6,几乎风雨不改,一做已六十多年了。

鞋履神医 让顾客行得自在

许伯靠着其一双巧手,如鞋履神医,解决诸般奇难杂症,将一双又一双的鞋修补妥当,好让顾客走路时走得安心、行得自在,可走更远的路。但因补鞋收入微薄,随着他排档的拆卸,其衣钵已后继无人。

据悉,陈伯本来在店舖贴有其电话号码,好让顾客能前来取鞋,但今日到场,其排档已被清理得一干二净。据街坊透露,连带原本在吉士笠街的3间补鞋档,亦被要求搬至卑利街的“排档区”。

上址只剩下一棵老榕树孤伶伶矗立路旁。(梁铭康摄)

许伯持有的牌照,为食环发出的固定摊位(工匠)小贩牌照,现已“执一个少一个”。根据规定,若持牌人死亡、交还牌照,或牌照因其他理由而被注销,其牌照经当局考虑后,可获“继承”或“转让”。

食环于2009年曾普查街头工匠小贩,共辨识逾80名工匠,并咨询区议会,物色发牌予固定小贩摊位的工匠。但这些新签发的小贩牌照,则不能再继承或转让。

截至2017年12月底,市区共有5,127个固定摊位,新界区则有214个固定摊位。当中工匠牌照则不足200个。

现场只剩下一个封了胶带的电表箱。(梁铭康摄)
有街坊透露,原本在吉士笠街开档的鞋档,亦需迁至卑利街。(梁铭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