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会】麻辣米线“咸”来有因 “降盐”陈智思:日日食就死火

撰文: 黄伟伦 陈倩婷
出版:更新:

消费者委员会今日((14日) 公布,部分食肆的汤粉面的钠含量,一碗已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摄取量上限,当中更有腩肉墨丸麻辣米线超标两倍。有营养师指出,米线中腌菜及腌料已含高钠,再加豉油等调味料,变得咸上加咸;辣味会掩盖其他味道,因此麻辣菜式要更加重手加料,以致愈辣愈咸。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主席陈智思向《香港01》记者表示,消委会的报告公开钠含量超标的餐厅,为餐厅带来压力,同时令市民能按自己的需要选择。他又指明白市民的口味不能一时三刻改变,委员会的角色只能建议市民减少进食高钠食品,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市民手中。

谭仔三哥云南米线的钠含量,较谭仔云南米线为高。(黄伟伦摄)

世卫织建议每人每日的钠摄取限量为少于2,000毫克,而消委会的报告显示,钠含量最高的云贵川风味的墨丸腩肉麻辣米线,每碗达6,000毫克;第2高的景川云南米线麻辣米线,达5,800毫克;谭仔三哥米线及谭仔米线,钠含量亦达到3,900毫克及2,800毫克。

张智良希望餐厅可在食品风味及健康之间取得平衡。(资料图片)

愈辣愈高钠有得解

香港营养学会会长张智良指,不少亚洲食物的钠含量较高,主因是菜式中有腌肉、腌料这些高钠含量食材,加上一般常用的调味料如生抽、老抽、鱼露等全属高钠,因此令食品钠含量超标。另外,报告可见有麻辣米线的样本钠含量较其他汤底高,张智良解释,辣椒、花椒等香料本身并非高钠食品,但由于食物愈辣,盖过了其他味道,餐厅为了让顾客吃出味道,便要再增加其他调味料的份量,从而令麻辣米线的整体钠含量相应增加。

吴志辉指汤粉面的钠含量高,不一定因为厨师下手重,而是部分食材本身是高钠食品。(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营养师:附腌制食物令钠偏高

香港厨师联盟主席吴志辉指,部分汤粉面如云南米线,本身已包含酸菜等腌制食物,这些食材的钠含量已偏高,不一定是厨手下调味料时“落得太重手”;而若果粉面中有腌制食物,厨师一般会调整盐的份量,以免食物偏咸,但完全剔除这些食材又会失去菜式原本的特色,建议厨师清洗酸菜时“浸透啲、洗多啲”,虽然味道会减弱,但钠含量可相应减少。张智良表示,明白厨师会重视某些配料,认为若减去一件食材就“唔系𠮶样嘢食”,但他提醒餐厅应在健康与食品风味之间作出平衡,又建议餐厅可提供走酸辣、少酸辣等选项给顾客,让部份注重健康的市民能安心进食。他又指若长期摄取过量的钠,会令肾的负担加重之余,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亦较容易有水肿。

陈智思指委员会有长远的工作目标,从大众教育著手推广健康饮食,不能一时三刻要求市民改变口味。(资料图片)

陈智思:消委会报告为食肆带来压力

政府于2015年3月成立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委员会主席,至今将近三年,但消委会最新的报告仍发现,大部分食肆的汤面样本钠含量超标,身为委员会主席的陈智思表示,这是委员会的预料之中,他理解市民的想法,亦明白到市民的口味不能立即改变,要慢慢去教育。他指今次报告为相关餐厅带来压力,市民亦能得知超标食肆及食物种类,但委员会的角色不能管餐厅或厨师煮食时下的调味料份量,很难发出相关指引,最终的抉择在市民身上,他建议市民要留意进食高钠食品的份量,“一星期食一两次无所谓,你日日食就死火喇。”

食品“盐╱糖”标签今年推出

至于委员会的工作进度方面,陈智思承认目前的进度与起初有落差,原定于去年落实、属自愿性质的预先包装食品“盐╱糖”标签计划,延迟至今年才推出;而在公众教育方面,他指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方向,儿童会在小学及幼稚园接触到相关资讯,上了年纪的人则会较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会自行管理饮食习惯,只有20至30岁的一群人仍然“无病无痛”,要他们吃得健康是“睬你都傻”,形容这批人是最难应付的一群。委员会目前正跟部分大型连锁餐厅商讨,提供更多选项予客人,让顾客可以随意选择少油、少盐、少调味的食物。

消委会今日公布汤粉面的钠甚高。(林若勤摄)
林先生:「喺香港工作啲朋友日日食(米线) 都未死,我应该无事嘅,系都佢地死先。”(洪业铭摄)

顾客未怕钠含量超标

记者于午膳时间,在旺角访问米线店的食客。准备光顾米线店的林先生,长期于广州工作,甚少在香港用餐。他表示吃米线时,一般都会喝部分汤,但未担心钠含量超标,不会减少食用,笑言:「喺香港工作啲朋友日日食都未死,我应该无事嘅,系都佢哋死先。」

谭仔三哥食客:消委会报告未见有影响

于旺角区工作的廖小姐,于谭仔三哥米线用膳。她表示进食时有渴汤的习惯,但认为每间食肆的食物含钠量都超标,未有特别担心米线的健康问题,「自己钟意食咪得!」对于谭仔三哥一碗墨丸腩肉麻辣米线,钠含量较世卫每日摄取上限高近一倍,她认为每周吃一次应该未算过多,但都会考虑由每星期吃一次,转为两星期一次。她又指出,店舖里的顾客不少,认为消委会报告未影响食客进食米线意欲。

退休人士刘先生说,非每日都吃米线,所以未有考虑减少进食。。(洪业铭摄)

退休人士刘先生表示,吃米线时不会喝汤,平时点餐都是清汤,平均每周吃一次。他认为钠含量的来源主要是汤底,相信不喝汤就没太大问题,由于自己并非每日都吃米线,所以未有考虑减少进食。另一位顾客郑先生表示,出街进食难免多盐高钠,认为报告结果「正常,自己唔太担心」。他平均每周吃一次米线,有时都会喝汤,不过为健康着想,可能会减少进食,由每周一次,减为两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