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厦种本土水耕菜困难重重 苦等4年始合法经营 申基金久未获批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香港地少人多,住人的地方已不够,遑论种菜。四年前有人想出“垂直耕种”,在旧式工厦研究种有机菜,既节省成本,又能活化工厦,但面对“钉契”及逼迁危机,一直心惊胆颤,归根究底是工厦水耕种植的合法性一直未明,阻碍投资者信心。
去年港府终确立“工厦水耕”,令其终光明正大经营,不过只是解决了一部分的烦恼,原想申请政府农业持续发展基金的他,因手续繁复而放弃申请,经营者不禁叹言“自求多福”。

谭嗣籇经营的“绿芝园”于旧式工厦经营水耕种植,曾遭地政总署指单位违反地契条款,以“钉契”威胁把单位还原。(罗君豪摄)

淡黄色的旧式工业大厦外墙有点剥落,毫无生气,本是建筑师的谭嗣籇,四年前在这里建立机菜王国,不用泥土及大量空间,也不受气候影响,冰菜、乌塌菜、沙律菜等应有尽有。他说,7年前寺由零开始钻研种植有机菜,在家中发现养龟的水能种出又大又绿的菜,又发现神台红灯下的植物长得特别高,开始研究用不同光谱影响蔬菜的长、宽、高。他说,“初时种出嚟嘅菜好矮、好幼,一啲都唔绿”,多番调节光谱后,终稳定地于30至35日内生产一造绿油油的有机菜。

政策不清晰,阻碍投资者信心,衍生一系列资金问题。谭嗣籇说,“公司试过面临执笠、业主讲过搞唔掂就要我哋搬,又试过唔够钱俾人工,每个月都好惊心”。幸好接下数个院校的水耕实验室工程及咨询工作,重新在谷底拉了公司一把,直至政府去年把水耕种植政策清晰化,并在创业比赛中赢得100万美元投资,才得以把厂房搬至科学园及扩充生产线,希望未来可研究种植有机中菜,例如生产周期较短的菜芯及通菜。目前绿芝园年产7吨有机菜,预料搬新厂房后产量可增至120吨,同时降低种植成本。

谭嗣籇刚开始钻研“鱼菜共生”时,经历多次挫败,不断调节光谱,终可控制有机菜的长、宽、高。(罗君豪摄)

农业持续发展基金至今未有批出

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产量,或转型至可持续或高增值的作业模式,政府于2016年设立五亿元“农业持续发展基金”,惟截至去年12月28日,渔护署共收到20宗基金申请,当中19宗不涉及商业元素项目,其中有关水耕种植的申请有2宗,暂时未有申请获批。

谭嗣籇指,去年2月及5月与两间大专院校以非牟利形式申请基金研究水耕营养液和自动化耕作系统,分别申请二百多万及六百多万款项,至今未有消息,他坦言“如果想做研究、生意或支持本地农业,只能自求多福,真正挨到先可以享用到呢笔钱。”谭嗣籇又指,院校与政府交涉过程中,已回答过百条问题,引述教授叹言“我做研究啫,点解要问咁多商业嘢?例如研究成果对业界及行业是否有直接利益、能否自负盈亏等”,但迟迟未有回音,又质疑若是一个普通农夫希望申请基金,实难以回答技术、商业及行政问题。

谭嗣籇指申请农业持续发展基金太繁复,暂未考虑以公司名义申请。(罗君豪摄)

渔护署解释,基金咨询委员会举行了两次会议,审议了两宗申请,一宗申请由于不符合申请指引内订明的评审准则,故不获委员会推荐接纳;另一宗申请,委员会要求申请人提交进一步资料以供考虑,余下18宗申请大部分均于去年下半年收到,目前正待申请人提交补充资料及/或作进一步评估,再提交予基金咨询委员会考虑。署方又指,评估申请项目时,会根据申请指引内订明的评审准则,包括项目是否合乎基金指导原则,项目是否有需要,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项目的预期成果等。

谭嗣籇饲养了一大缸白鲗鱼,指其排泄后,为水提供的养分较佳。(罗君豪摄)

工厦水耕去年中始清晰化

城市规划委员会于去年6月修订了法定图则词汇释义,新增“以科技为基础的作物及水产养殖生产(直接提供顾客服务或货品者除外)”一项,并视水耕种植为“非污染工业用途”,令这类生产活动在工厦内归属为准许用途。特首林郑月娥于去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亦指,会促进工厦空间使用,推动科技化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包括应用水耕及水产养殖等新农业科技,以及更积极推动新农业科技的研究及推广。

渔护署表示,现时本港有31个水耕农场,当中6个设在工业大厦内的水耕蔬菜种植场,每天供应水耕蔬菜;根据生产面积及规模估计,本港水耕农场每日共生产约2000公斤蔬菜,当中由设在工业大厦内水耕种植场生产的约有1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