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寂静无声的家: 父母听障 7岁童大嗌泄情绪 获支援拾天伦乐
华仔的家,除了电视声以外,平日只有他喃喃自语的回音。华仔双亲皆听障,自出娘胎,牙牙学语靠不了父母,学习上更是孤立无援。华仔做功课时“拉牛上树”,更常大叫发泄,他淘气地回应:“因为唔识啰”;在家甚少开口沟通机会,结果他的语言发展明显较同龄友伴迟缓,单词和短句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组合。有残障组织为这班被社会忽略的听障人士子女,提供上门功课辅导、亲子工作坊等活动,盼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给予支援,弥补父母无声遗憾。
“好烦啊,我唔想做!”、“我想你死啊!”,这些一句又一句不耐烦的厌恶说话,曾出自这个视做功课如苦差的华仔口中。他今年7岁,就读小二,个性贪玩好动,终日“坐唔定”,每当做功课时刻来临之际,华仔便眉头紧锁,往往需“三催四请”、软硬夹击始肯“埋台”动笔。
帮助华仔补习功课、教育大学中文系学生子康直言,最初大吃不消,面对他的佻皮以及情绪波动,他曾束手无策:“最初搞佢唔掂,不过日子耐咗,熟能生巧,开始识得点样应付、点样见招拆招。”华仔常在家肆无忌惮大叫发泄家中鸦雀无声,华仔却常以“千里传音”震摄全屋,据子康所述,每当华仔“扭计”时,便不时肆无忌惮、张开喉咙大叫,“可能佢以为大嗌,就可以唔驶做功课,再加上可能累积咗啲情绪同压抑,佢又知道屋企人听唔到,所以可能会透过大叫、又唔露出发脾气的表情,进行发泄”
子康其后选择“见招拆招”、冷却处理,“会话畀佢听,咁样行唔通!”随著日子有功,虽然华仔口里依然说不,但学习态度明显有所改善,且更为专心,“根据我同佢的相处,除咗父母系听障人士之外,佢同一般小朋友无大分别,应该唔系有啲咩学习障碍,只系比较活泼同难以专注,依家好咗好多。”
“我系一个聋人,文化水平唔高,好难教得到佢。”这是华仔妈妈的心声。若非访问当日获安排翻译服务,大抵华仔也甚少机会知道妈妈的内心自白:“总之我觉得很难教导他,也很担心他的成长过程,而且做功课也没有甚么进步”。
听障妈妈:我都根本唔知道佢心入面谂咩手语是他们的共同语言,华仔没有上过正式的手语课,靠日常自行揣摩、无师自通,因此平日双方沟通仅限于“洗衫”、“食饭”及“冲凉”等简单指令,但更深入的,则始终难以言语,华仔妈妈苦笑著:“其实我都根本唔知道佢心入面谂咩”。母曾目睹华仔偷偷饮泣华仔妈妈对儿子的关爱,更是有口难言。听不到、讲不到、且沟通不了,但她目睹过儿子好几回偷偷饮泣,“学校有同学仔虾佢,我会同佢讲唔好理佢哋。”尽管如此,提到有同学曾好奇其父母听障的原因,甚至作出嘲笑,华仔显得闷闷不乐,并低声道:“都会有唔开心”,语毕后尴尬地伏于妈妈身上。
华仔的心事,家人没法开口疏解;家中的寂静无声,也让他感到寂寞,妈妈也看在眼内:“以前见到佢喺屋企好似好闷咁,所以佢经常自己出街玩”,但自从子康去年透过“赛马会残障家长子女支援计划”,加入成为华仔的师友导师后,这个大哥哥便成为他留在家中的好玩伴。一星期两小时上门功课辅导,子康发现华仔亦有发音不完整的问题,“例如‘Keep Quiet’的音节‘Quiet’只读一半,仲有好多中文字都唔啱音”,华仔学校同样留意到华仔语言能力稍逊,日常沟通上较少运用复杂句子结构说话,正接受一个月一次的言语训练课程。
课余以外,便靠子康替他“补底”。日子渐久,他们的话题更由最初的英文生字,愈聊愈阔,开始扩展至日常大小二事,甚至一起大唱电视剧集主题曲轻松一番,“佢好钟意睇电视,前几日仲话畀我听,同妈妈在街上撞到个明星,一齐合照。”
香港伤健共融网络获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500万元,推行为期3年的“赛马会残障家长子女支援计划”,以支援100名就读小一至中六、父母为残障人士的学生,以及其家长。计划成立至今2年,已有73位残障家长的子女受惠。受惠者当中约六成家长为听障人士,四成家长为视障、残障或精神病康复者。“赛马会残障家长子女支援计划”现正招收新一年的参加家庭,详情如下:
参加资格:正就读小一至中六的健全子女及其残障家长 (持有残疾人士登记证者优先)名额:100个家庭 (如报名人数超过名额,将由专责委员会进行评估及甄选)费用:每年港币200元报名及查询:香港伤健共融网络 郑先生/电话- 2771 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