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在台湾.一】诊断技术落后推动台湾立法 香港却遥遥无期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我儿子把他最珍贵的生命奉献给人类。”台湾一名罕见病患者母亲陈莉茵,落泪忆述小儿子12年前被误诊和猝死经历,指当地对罕见病支援匮乏,于是在1999年牵头成立病友组织,过去18年成功推动罕见病立法、新生婴儿代谢病筛查等。莉菌小儿子的牺牲,为现在的患病带来更完善的政策。反观邻近的香港,今年罕病患者池燕兰之死激起社会舆论,但仍未能促使政府为罕见病立法定下框架。未来香港是否能成为更关顾罕见病患者的社会?我们能否借鉴台湾的经验呢?

陈莉茵的儿子吴秉宪患有罕见病,但因被误诊,未有服用适当药物,最后猝死。(台湾罕见疾病基金会网页)

误诊错过治本机会

2005年8月14日星期日早上,吴秉宪,21岁,猝死在家中书桌上。过世一年后,才找到真正病因。12年过去,台湾罕见疾病基金会创办人陈莉茵,接受《香港01》访问时,仍忍不住落泪,诉说上世纪80年代,秉宪发病时台湾未有罕见病诊断技术,即使大洒金钱远赴美国接受诊断,最后还是被误诊。

直至儿子猝死后,遗体样本和全家抽血送到美国、香港进行基因检测,一年后才确诊是全球第4例、第3个死亡的“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次发尿素循环NAGS酵素缺乏症”患者,惊觉儿子自5岁开始所接受的治疗,都是徒劳无功,错过服治本药物的机会。

陈莉茵(左)1999年牵头成立罕见疾病基金会,为患者争取改革。(朱韵斐摄)

推动立罕见疾病法 每年补助金额逾10亿港元

秉宪无法获诊断,叫陈莉茵矢志为台湾下一代争取改革,于1999年牵头成立罕见疾病基金会,翌年透过民间募捐,补助低收入户和原住民接受新生婴儿26种代谢病筛查,至今超过10万名新生婴儿受惠,补助超过2800万元台币(约726万元港币),平均每筛查54位原住民就发现一名患代谢病婴儿。数据有目共睹,促使当地政府2005年起为新生儿筛查11个种代谢病,从零做到现时99.5%筛检率。

基金会并促请当地2000年实施《罕见疾病防治及药物法》,至今公告218种疾见病,共1.4万名病友,去年(2016年)就罕见病的健康保险总额为45.9亿元台币(约11亿元港币),约为全台湾30%罕见病病患支付医药费;政府并就病人所需器材、营养品等,去年补助了1.11亿元台币(约2880万元港币)。

36岁的单亲妈妈池燕兰患罕见结节性硬化症,今年4月11日曾出席立法会公听会,希望医管局可将药物纳入去药物名册,未成功争取资助,就于同月离世。(立法会网页截图)

本港代谢病筛查计划迟台湾十年

回望香港,今年4月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池燕兰哭诉政府对患者所需药物支援极少,最终离世一事引起社会对罕见疾病广泛关注,但未有助推动港府为罕见疾病立法订框架。港府多次对外宣称国际间对罕见病没有一致的定义,而采“拖字诀”。早前罕见病患者周佩珊向特首林郑月娥提交请愿信,要求为病人引入所需药物,至今有关药厂未将药物引入香港。

本港初生婴儿代谢病筛查先导计划亦较台湾迟10年出现,甚至至今全港亦只伊利沙伯医院、玛丽医院和威尔斯亲王医院,3间医院提供相关服务,何时落实至所有公立医院仍未有确切日期。

本港目前只有3间公立医院提供初生婴儿代谢病筛查服务,玛丽医院是其中一间。(资料图片)
每个人都有几个基因缺陷,随机遗传给下一代,所以罕见疾病不是你家、他家的事,是我们大家的事。帮助罕见疾病病患就是帮助大家的下一代。
陈莉茵
陈莉茵说,“罕见疾病不是你家、他家的事,是我们大家的事。帮助罕见疾病病患就是帮助大家的下一代。”(朱韵斐摄)

台湾病友组织继续马不停蹄 持续争取改革

儿子患病却打开台湾20年病友争取之路,陈莉茵说,台湾医疗的遗传科和基因医学从无到有,现在能很早诊断出患者,给予适当药物和营养品,避免患者变成智障或残障,让他们有尊严地活著。陈莉茵哭诉,“我儿子就是在基因战争的沙场上,奉献上生命;那我奉献了我最致爱的儿子。”

但台湾仍有不少病患者,所需的药物未被纳入补助,陈莉茵对此非常不满,将继续推动政策改善,她认为“资源是我们不得不讨论的议题,但绝对不能把它当作前提,应该要看到需求,将资源用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