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17.前瞻】业界倡推慢性疾病医疗券 纾缓公院压力
随着人口老化及长寿趋势加剧,香港对疾病检测及长期治疗的需求益发增加,当慢性病恶化,病人便需要更高层次治疗,变相加重公营医疗系统负担。有社企模式运作的检测公司,三年前与医生合作为糖尿病人定期检查,以免患者因轮候时间过长致病情恶化。然而,该计划终因病人不足及人工和租金成本高昂而结束,计划负责人建议政府推出慢性病医疗券,资助患者向私营医疗求诊,控制病情以降低依赖公营医疗系统。
于2014年成立的“8765糖尿病检测中心”,以社会企业形式运作,并与医生合作,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人士提供检测及持续跟进方案。该中心董事及行政总裁黄大成指出,公营系统已不胜负荷,“病人应一年至年半检测一次,医管局虽有服务,但有个别联网需要等候两至三年。检测对病人和医生非常重要,可以提早发现高危病人,以防恶化而增加第二及第三层医疗的负荷。”
该中心提供的检验包括全面血液检查、微量蛋白尿液测试、血压及肥胖指数评估、眼部及足部检查等。黄大成认为,基层医疗的设立目的,是纾缓病人对更高层次的医疗需求,目标对象是慢性病患者,若能及早向他们提供服务,防止出现并发症,避免他们进入公营医疗系统,长远而言可节省政府医疗开支。
台湾医生聘专科护士跟进糖尿病患者
黄大成谈到一个台湾例子,“我认识一位台湾宜兰县的医生,他每年能够照顾超过3,800名糖尿病患者。因为他聘请了八名具有糖尿病专科知识的护士,每人负责照顾500至800名病人的基本需要,重要的医疗决定才交给医生负责。成绩是有七成糖尿病人保持(检测)达标,亦因成绩彪炳而得到政府奖金,令他能用聘用更多医护人员,照顾更多病人,提升服务质素和量。”
与香港不同的,是台湾设有强制性全民医疗保险制度,黄形容上述个案是真正实现“钱跟病人走”概念。香港政府一度构思推出全民医保,惟最终胎死腹中。
检测中心开业两年半结业
黄大成的检测中心曾跟私家医生合作,令病人得以转介到其中心跟进病情,但由于病人不足,加上员工薪酬及租金高昂,营运两年半就结业。他认为如政府有配套,促成更多公私营医生合作,转介部分病人到该中心,就能使有关服务继续营运下去。
仅300私医 参与门诊协作
公私营医疗协作并非新事物,医院管理局自2008年起推动多个同类计划,让指定病人选择光顾私人医疗机构。包括2008年展开的“耀眼行动”白内障手术计划,病人可获5,000元资助,到私家眼科医生做手术;2012年5月起展开的“协作造影”计划,则让医管局的癌症病人,到私营医疗机构进行电脑断层扫描(CT)及磁力共振扫描(MRI),所需的费用由医管局全额资助。最新计划是于2014年年中,率先在观塘、黄大仙和屯门三区推出普通科门诊公私营协作计划,主要针对病情稳定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医管局普通科门诊病人参加,让他们在区内找私营的基层医疗服务,每人每年可以享有十次资助门诊服务,病人每次只须缴付与政府普通科门诊服务收费相同的50元。参加的私家医生每年则可从收费及医管局发还款项中,可获每名病人最多3,155元服务费。
当局冀藉上述计划减轻公营医疗负担,并推广家庭医生概念,计划将在明年扩展至全港18区的合资格病人,惟现时即使已在16区推行,亦只有307名私家医生参与,参与的病人则只有1.6万名,推广效益不彰。
普通科协作计划原型可追溯至2008年6月推出的“天水围基层医疗合作计划”,病人对象和费用相同。私家医生张国威明言资助不足,“它(医管局)给我的钱连我支付一个护士的薪酬也不够,还有租金呢?最初数年我有百多位参与计划的病人,现在减至少于100名,我不过是志在参与,所以没有退出,不放弃持续照顾病人。”
团结香港基金倡提供医疗券予45岁或以上人士
首任特首董建华发起成立的智库团结香港基金,去年12月曾发表老龄社会研究报告,倡议政府推出“慢性病管理医疗券计划”,为45岁或以上人士提供医疗券,供身体检查之用,据政府统计处2015年数字,全港现有204万人患有慢性病,当中逾65%患有高血压、胆固醇过高、糖尿病、心脏病、癌症、哮喘及中风。
报告指出患有慢性病的人士的比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年届45至54岁患上慢性病的比率29.7%,55至64岁人士47.1%,65岁或以上的更达74.6%,平均10人便有7.5人患上,因此及早发现及预防恶化至为重要。张国威医生(左)曾转介病人到黄大成的检测中心作定期跟进。
上文节录自第78期周报(2017年9月18日),原文题为《慢性疾病阴干社会资源 业界倡推医疗券 纾缓公院压力》,现题为编辑重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9月1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8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