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17.前瞻】社区护士两救心脏病发长者 缓减病情转差

撰文: 关卓凌
出版:更新:

“黄姑娘今年救了我的性命两次!”年近八旬的傅伯患有糖尿病,今年5月于邨内的长者中心突然心脏病发,不省人事,“中心职员立即找黄姑娘,黄姑娘跑过来帮我做心脏按摩(心外压),我才恢复意识。”他口中的黄姑娘,是护士诊所负责人黄慧萍。今年中旬流感爆发期间,特首林郑月娥亦亲到医院视察,了解公营医疗系统问题,此后盛传本届政府将推行基层医疗,从根本解决公立医院逼爆问题;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亦指出,在社区增设护士诊所的方法值得借镜。但凡以上种种,均可见基层医疗将会是解决香港医疗及老人问题的其中一个起点。

傅伯(右)和李婆婆(中)每星期都来关护长者协会,接受黄慧萍姑娘(左)检查和跟进。(罗君豪摄)

傅伯入院后,医生曾替他安排一大堆专科检查,他却因为不明白,又怕要付昂贵费用,所以没有去。他在上星期又再发生类似症状,幸好黄慧萍能及时赶到救他一命。病人心脏停顿的首四至六分钟是黄金急救时间,逾时便非常危险,“如果没有黄姑娘,我已不在了!”这次黄慧萍逐一向傅伯解释每项检查,着他不要担心,还多番叮嘱他去就诊。

黄慧萍说,病人很多时因不清楚治疗,医院医生又没有时间讲解,或他们听后未能消化,最终便错过这些必要的检查。这次黄慧萍便逐一向傅伯解释每项检查,着他不要担心,还多番叮嘱他去就诊。

90岁的林婆婆接受护士诊所的免费骨质疏松检查,发现患有骨质疏松,现正免费服用由与护士诊所合作的医生所开的药,至今仍然行得走得,非常精神。这既提升林婆婆的生活质素,也避免要多一位长者争夺公营医疗资源。

护士诊所为区内长者定期检查健康状况,有助缓减他们病情恶化。(罗君豪摄)

资金不足 社区护士流失严重

特首林郑月娥在首份施政报告咨询期间,提及会构思以社区护士诊所服务成为发展基层医疗的一重要部分。做了接近30年护士的关护长者协会营运经理黄慧萍指出,医管局现时同样设有护士诊所,但未能做到走进社区的效果,“因为它设在医院旁边,要大家去这个地方才能得到服务。社区护士诊所则不同,我们会走进社区,辨识社区内有服务需要的市民,按健康需要提供全面服务,并教育他们如何控制病情。”

该会设于屋邨的护士诊所,长者居民只需步行五分钟便到。诊所由护士主理,为长者作定期基本检查和跟进病情,举办健康讲座和健康小组,让病人互动和分享健康知识等。

黄慧萍指由于资金不足,要留住护士并不容易。(罗君豪摄)

关护长者协会自2009年于观塘宝达邨开设第一间护士诊所后,至今已有五间,今年年底将再开设新诊所。每间有一位资深护士及一名社工驻守,和当区非牟利机构合作免费借出场地,黄说依然经营困难 ,“我们找资金营运要花很多时间,一半是社署资助,另一半是其他机构如赛马会等资助。我们可出的薪金比出面大机构低,只能以诚意和工作满足感搭够。但今年社署减少资助,有职员要由全职变兼职,一人走几间护士诊所。”

医管局亦曾发展基层医疗

医管局按照基层医疗发展策略和服务模式,开设了三间社区健康中心,于2012至2015年投入服务。它是一间一站式综合医疗中心,有普通科门诊及护士诊所,提供心理健康、物理治疗及戒烟服务。医管局曾预计中心能大大减低病人接受门诊以外服务的轮候时间。

但现时的社区健康中心营运成效成疑,以天水围北社区健康中心为例,本来预计每年可为逾20万人次提供门诊服务,但启用至今,其使用量一直少于预期的一半,2015/16年度仍只有8.2万人次,亦未有评估其成本效益。

在天水围行医超过十年,有丰富治疗糖尿病患者经验的私家医生张国威说,社区健康中心不过是医院的延伸,病人有什么事最终也要回到医管局体系。世界家庭医学组织主席李国栋则指,若社区健康中心真的要融入社区,为何不能让家庭医生去做几个小时兼职,减轻公营系统压力?

世界家庭医学组织主席李国栋认为,医管局应该让家庭科医生到社区的私家诊所实习,真正了解社区病人的需要。(吴钟坤摄)

政府应考虑卖地加入平价医疗用地条款

在2008年的《掌握健康掌握人生》医改第一阶段公众咨询报告及2010年的基层医疗发展策略文件,皆有列明要“订基层医疗服务的基本模式”,但实际的基本模式为何?至今仍未见有定案或讨论。卫生署于同年设立了基层医疗统筹处,当中提出要推动跨界别基层医疗协作,以及处理社区长期病患等问题,但投放了2.2亿元,最终只建立了一份《基层医疗指南》,列出注册西医、牙医及执业中医资料。

成立专局处理基层医疗亦非新意,《人人健康,展望将来》咨询文件已提出“成立一个法定的基层健康服务管理局,负责监管香港的基层健康服务。这个管理局将享有若干程度的财政自主权,由卫生署任其行政部门。”目前公、私营医疗服务收费悬殊,是令大众依赖公立医院和急症室服务主要原因之一。

当局应考虑可否在卖地条款中,列明发展商需拨出一定楼面面积交回政府,以供政府招标提供低廉门诊服务,或是用以设立社区护士诊所,让基层医疗分担公营医疗的压力。今届政府必须有大刀阔斧的决心,才能善用资源,推行有效的基层医疗,而非停留于多年来的口号式政策。

上文节录自第78期周报(2017年9月18日),原文题为《 公院失衡问题“小病变大病”香港急须拓基层医疗》,现题为编辑重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9月1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8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