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17.前瞻】七旬老翁轮候专科逾年 基层医疗急需拓展
一名有血管闭塞问题的七旬中风老翁,要等候逾年才能获得公立专科医生诊症—这并不夸张,类似个案就在香港每一所公立医院的轮候处。本港公营医疗系统早已突破临界点,今年夏季流感高峰期,不过是把制度缺陷以伤亡形式揭示出来罢了。专科门诊轮候时间不断延长,医疗系统不但要为此付出更高昂的治疗成本,患者的病情及情绪亦因而持续恶化。未来人口老化加剧,长者人口将在20年内增加逾百万人,问题人人都懂,但解决方案又在何方?
不少医学报告均指出,慢性病要是控制良好,可大大放缓病人进入公营医疗系统的频率,这不失为从源头开始、纾缓公院求医压力的切入点之一。事实上,近年民间有不少跟进慢性病病人的计划,医学界亦早已尝试推行基层医疗,如关护长者协会就一直默默经营社区护士诊所,提高长者健康意识。可惜香港薪酬租金样样贵、响应民间的公立转介个案有限、政府又缺乏思考与民间的合作可能,致令这些计划未壮大已夭折。
非紧急更要等两年
76岁的李伯去年因自觉心跳太快及怀疑有中风征状,由普通科门诊转介到内科及老人科和耳鼻喉科排期作进一步检查,但两科皆要排期轮候超过一年。数个月前他多次感到左边身体不时麻痺及头晕而不放心,于是向东华三院相熟医生求助。医生帮李伯检查及照心电图,发现他不是心脏问题,而是血管闭塞,“医生说中风风险高,帮我写信希望提早有得见,但公立医院医生说已经是列为紧急个案,如非紧急要排两年,我担心也没用,又没有钱去私家医院求医。”
忧中风无法照顾患精神病妻
他最担心的是自己一旦中风后,无力照顾65岁患精神病的妻子,“当年她排期看精神科也是要等一年零两个月,但她等不及,于是回内地求诊。”两夫妇以前分别做地盘电工及洗碗工人,工作至70和65岁才退休。李伯六年前曾因背部和脚痛无法工作,挨不住要等三年才可看骨科,于是回内地做手术,花了4.5万元人民币。但退休后的他要靠综援过活,现在只能干等。
翻查医管局专科门诊新症轮候时间,最长的一条队是新界东医院联网的骨科,新症要等三年半;李伯现正轮候的新界西医院联网的内科及老人科和耳鼻喉科,则要轮候约一年半才可见医生。
香港公营医疗系统不胜负荷,专科门诊轮候时间过长早被诟病。今年夏季流感高峰期由于较为严重,急症室爆棚,非紧急病人等候时间长至八小时,公立医院病床占用率持续超过100%,需留院病人要在急症室等超过一日才可上房,医院床位及人手不足的弊病,就在一场流感表露无遗。
港医生对比人口逊新加坡
据卫生署数字,去年有226万人次到急症室求医,每日平均6,190人次;普通科门诊全年求诊人次为606万,专科门诊则有747.6万人次,可见港人十分倚重公营医疗系统。
目前香港有近1.4万名注册医生,当中约5,100人在医院管理局工作,另约510人于卫生署任职,余下则是私人执业。截至2015年12月底,本港比例上每千人有医生1.9名,比率远低于英国每千人有医生3.7名和美国3.3名,更逊于邻近的新加坡(3.0名)、韩国(2.6名)、日本(2.3名),惟较马来西亚1.0名为高,政府应积极研究增加医生人数。
长者人口20年内升一倍
根据医管局数字,今年夏季流感高峰期入住公立医院的15,485名流感病人中,65岁或以上约占五成;339名死亡案例中,75岁以上的长者占275人,占逾八成;因流感引发严重并发症死亡的病人中,九成是65岁或以上的长者,去世病人当中82%是长期病患者。老人科专科医生佘达明指,公院逼爆是基层医疗未能有效分流病人的结果,而基层医疗失效则是没有政府资源及支援配套,各医疗单位各自为政所致。
政府统计处最新的人口推算显示,至2043年本港人口将升至822万顶峰,在未来20年人口老化最为急速,到2036年长者人口将有237万,较现时增加一倍。人口老化势将会加剧医疗系统崩溃。
面对公营医疗系统服务不足,医学界一直倡议要加强基层医疗,以应对未来人口老化及市民过于依赖公营医疗。基层医疗是指第一层的医疗,是相对于第二层医疗“专科”及第三层医疗“住院服务”而言,有良好的基层医疗,才能令市民“病向浅中医”。
每任特首均倡发展基层医疗
基层医疗从来不是新概念,早于1990年《人人健康,展望将来》咨询文件,就指明基层医疗重要。每任特首都曾于任内的施政报告中,提及发展基层医疗,但立法会医学界议员陈沛然说:“每届政府都有个口号,提出一些‘概念股’。在细范畴都有做一些工作,但只是零散的,并不成功。”他认为政府的败笔在于没有总结过往经验,只有愿景,一味搞新计划,却不处理过往计划的得失问题。
在2008年的《掌握健康掌握人生》医改第一阶段公众咨询报告及2010年的基层医疗发展策略文件,皆有列明要“订基层医疗服务的基本模式”,但实际的基本模式为何?至今仍未见有定案或讨论。卫生署于同年设立了基层医疗统筹处,当中提出要推动跨界别基层医疗协作,以及处理社区长期病患等问题,但投放了2.2亿元,最终只建立了一份《基层医疗指南》,列出注册西医、牙医及执业中医资料。
正如社区组织干事彭鸿昌所说,基层医疗的焦点应该是放于“未病”阶段,但医管局明显侧重在“已病”阶段,所以需要有更好的医、社合作。目前公营医疗系统已超出负荷,还望林郑月娥政府显示出比历届政府更大的决心,研究大力发展社区的基层医疗,以免公营医疗系统有朝一日会崩溃。
上文节录自第78期周报(2017年9月18日),原文题为《 公院失衡问题“小病变大病”香港急须拓基层医疗》,现题为编辑重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9月1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8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