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僭建搜查.采访手记】一切由Google Earth开始……
楼价高企、住屋环境狭隘,斗室之内是毫无尊严的生活,也是香港社会的缩影,更是港人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由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被揭发于大宅僭建“地下行宫”开始,“僭建”问题由过去唐楼加建天台屋、自制巨型花笼等问题,转移至高官达人亦加入知法犯法的行列。(系列之六.完)
搜查系列的原点,源于众多同业锲而不舍报道新兴豪宅僭建、山顶豪华㓥房,揭露社会有增无减的“僭建风”,每次都予人“㓥出新境界”的感觉。
不过,今次系列的难度,在于事前完全无任何市民提供投诉资料,报道的诞生仅是见一次豪宅天台僭建报道,遂决定反被动为主动,尝试用自己可掌握的方法展开搜查,但一切如何开始仍然是茫茫无绪。
当年的大吊臂 变成航拍机
传媒当年揭发唐英年大宅僭建时,出动大吊臂车高空拍摄,留下深刻印象,上司亦给予意见,可用航拍机拍摄目标屋苑的天台,再对比图则,查证是否涉及僭建。
一般人认为中产拥自置物业,居住空间宽敞,无需僭建,故我们将目标锁定半山区,尝试论证上述观点。从楼海找到目标屋苑,最“土炮”的方法就是靠Trial and Error(反复试验),锁定后继而求证。或许一般人也与朋友玩过“Google去旅行”,那么“Google看僭建”亦无不可,庆幸Google近年提供一流高清解像度的图片,看似匪夷所思的“目测法”,命中率却很高。
记者一连两天工作至深夜,用Google网上的卫星图片,仔细扫描半山区屋苑的上空,不放过任何一个疑似僭建地方,只要有绿色、白色的楼顶,也一一纳入目标,由于部分新兴屋苑仍未被卫星拍摄过,根据近年新落成私楼的数据,将楼龄少于5年的屋苑纳入名单内,初步得出约30个屋苑涉僭建。
求证重重困难 魔鬼在细节
下一步就到现场航拍取初步证据,由于须兼顾日常采访,拍摄时间十分有限,只能分批到目标屋苑拍摄,本来预计一天可航拍十个屋苑,但每次需观察合适起飞环境,大风、路面窄均无法起飞,即使起飞成功,亦曾因讯号干扰而失去连接,又遇天雨被逼腰斩,结果首天只能拍到其中3个。
半山区街道狭窄,要找空旷环境进行航拍十分困难,部分屋苑如承德山庄需步行至后靠的卢吉道行山径才能拍摄,亦有屋苑只能无奈弃守,最终可成功航拍只有10个,其中2个已即时发现未有僭建,无功而返。
大坑光明台则是较特别的例子,当我在公司阅览航拍影片时,发现第一次只拍摄第2座的高空,却忽略隔壁幢数同样涉僭建,惟有重新航拍,因为这次偶然机会,才衍生后来另一段稿。
最后一步就是查看数百张屋宇署的图则,进一步了解涉事单位、计算僭建范围,初时估算有37个单位涉及僭建,再委托专业人士加以验证,剔除2个无问题的单位,最后经屋宇署核证后,确定涉僭建单位最少有31伙。
由于拍摄分批进行,记者分别于7月11日、7月28日、8月2日、8月17日,就涉事屋苑是否涉僭建向屋宇署查询。
事隔超过一个月,屋宇署仅回复首封查询电邮,确认有僭建单位,却未有提及涉事单位,记者只好一再追问,才得悉德信花园有哪些单位僭建。及至近日再三追问,署方才答复大部分单位已完成调查。
署方已向业主发信 却拖延回复传媒
不过,我们向部分单位的业主核实时,竟发现屋宇署早于上月中旬已向涉事业主发信,要求清拆僭建物,反观署方在记者一再追问之下,才肯给予答案,当局到底为何再三拖延传媒查询,就是一个谜。历时逾月的反复调查中,犹如一场攻防战,即使对方处处守备,只要抽丝剥茧地进行搜查,我仍然确信结果会暴露于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