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港人|斜杠族京都“叩门”求职 广播人学烘焙创业迎第二人生

撰文: 江丽盈
出版:更新:

世界很大,求职、创业的机遇,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

80后的Lala从事自由工作多年,去年带着求职信及履历,只身到京都设计品牌求职,如愿以偿觅得心仪的工作,生活有“翻天覆地”改变,成为上班族,生活变得规律,工作占据大部份时间,经常觉得忙碌,但她仍然觉得值得:“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样你没有生活,但我有时会想,生活是甚么?生活是一个很中性的字眼,是你去给它意义。”

广播人何锦华60岁到东京蓝带学烘焙,一年多前正式移居东京、创业、办游学团,展开第二人生。她自小喜欢日本文化,办游学团,既是想趁机跟更多老师学艺,但更多的是想在充满变幻的年代,跟学员一起从老师身上学态度,“他们真的一生人为了做一件事,他们会去坚持,人生里面没有一帆风顺,也不会没有波折,但你会发觉,他们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工作岗位,然后一直做下去。”

世界很大,选择有很多,她们不约而同说,最重要是活好当下,把握今日。

《香港人在日本下集》

2023年6月,Lala写了一封信,带同履历,亲身到京都的设计品牌SOU・SOU求职。(江丽盈摄)

一切由30岁一个人去日本旅行开始

“其实那时这里(京都设计品牌SOU・SOU)没有要请人,我觉得就好像一个单方面的示爱:‘如果你他日有需要一个员工、一个海外的员工,请你想起我吧。’”

去年6月,Lala写了一封信,带同履历,亲身到京都的设计品牌SOU・SOU求职。这份“表白”的勇气,她应该累积了九年。

30岁那年,她一个人去日本旅行,在车站见到一兰拉面的广告,误打误撞来到京都。走出车站,见到贯穿京都的鸭川,河道两旁,有人散步、有人歇息,擡头是蓝天,“整个环境跟大阪、或者东京很不一样,那一刻我觉得很感动。”

旅程余下的日子,她改为每日坐车到京都。两年后,她辞去工作,到日本读语言学校,选择的地点都是京都。留学期间,考虑过留日发展,纵然最后回港,一直也有重回京都工作及生活的想法。

自嘲做法似“痴汉”:如果不来可能我会后悔

期限店的出现,促使她到京都求职,“(我)会觉得都已经去到这一步,可能我行多一步就有(在日工作的可能),那为甚么我不去试呢?”

“我就想其实我喜欢的是什么呢?我喜欢的是这个品牌,我喜欢的是做这个品牌的工作,如果可以在日本那里做,我又喜欢日本,会不会更好呢?”

Lala后来在以社员身份开设的社交平台帐户上,也曾分享这段经历,虽然自嘲做法唐突、似“痴汉”,但重来一次,她说选择都会一样。

如果不来的话,可能我会后悔。因为2015年(读完语文学校)我选择回香港、没在日本找工作,那时候已经后悔过一次,我不想再后悔第二次。
Lala
+6

获公司鼓励以社员身份在社交平台开帐户推广品牌

京都四条河原町商圈有一条巷,是SOU・SOU多间商店的集中地。Lala在Net Shop(网上商店)工作,办公室也位于这条巷。

与日本人共事,日剧常见的男尊女卑无出现,以为日本人比较保守,但品牌的同事也愿意作新尝试,知道Lala有经营社交平台专页、出过图文书,会鼓励她以社员身份开设社交平台帐户,分享工作及生活日常、推广品牌,“其实我只是一个来了几个月的社员,你竟然会让我去尝试做这件事,我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Lala的工作需要恒常开直播,介绍商品,有时出入办公室,在巷里会遇到品牌的粉丝,跟她打招呼;又试过生病,在社交平台上提及过病况,直播时就有人留言,着她保重身体,“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好像很美好。”

自由工作其实不自由 思考生活是甚么

然而,最大变化是从自由工作者变成上班族,生活变得规律得多。她指很多人以为自由工作很“自由”,实质甚为困身,旅行也要带着电脑,随时准备“开工”,对于这种生活改变,她欣然接受。

她续说,工作现时占据生活大部份时间,剩下的要用来处理家头细务,经常觉得忙碌,但仍然觉得值得,“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样你没有生活,但我有时会想,生活是甚么?生活是一个很中性的字眼,是你去给它意义。”

Lala到Net Shop工作前,曾到SOU・SOU不同商店实习。(江丽盈摄)

感香港有时“负能量”太多 在日最不习惯是大时大节无亲友聚会

提到在香港及日本生活的感觉,她指香港有时“负能量”太多,简单如坐巴士,也经常感到身边的人“嬲爆爆”,车上不时有人争执。然而,在日本,巴士司机见到远处有人追车,会耐心地等,“就算大家觉得是很公式化也好,(日本人)真的很有礼貌 、好来好去,不会令你觉得很不舒服。”

来日工作后最不习惯的,可能是今年的农历新年,再无亲友聚会,Lala说:“原来突然间你吃不到那一样东西、或者你没有做到每一年都会做的事,你会突然觉得有些不知所措。”不过,科技发达,纵然分隔两地,想念家人、朋友,透过通讯软件也可以随时连系。

30岁那年,Lala一个人去日本旅行,在车站见到一兰拉面的广告,误打误撞来到京都。(江丽盈摄)

“我经常都会想,因为这个决定是我自己选择的,是我说要来。如果我来,而我觉得不开心 ,我对不起自己;如果我来,但是我埋怨,觉得日本这样、日本人那样,如果我开始抱怨、包容不了,那我就不如不要在这里。”

在日工作的时间尚短,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发展,Lala也预想到在日生活不可能全然是美好,但她说至少目前仍然享受每一日,希望尽量学习、尽量体验,“我经常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希望自己也争气。”

做过配音、电台主持、幕后制作的何锦华一年半前在东京创业,开办游学团。(江丽盈摄)

花甲之年走到东京创业、开办游学团 何锦华:受日剧影响

一直想来日本生活的,还有做过配音、电台主持、幕后制作的何锦华。一年半前,何锦华她跑到东京创业,开办游学团,今年下半年至少有七个课程会开班,大多跟烘焙有关。每次开课,学员都是从各地专程来学艺。

移居日本的想法,九年前已经有,何锦华笑言,当时或多或少受日剧影响,想在杳无人烟的乡村,开间小店,卖茶、卖点心,“那时候只是一个憧憬、一个梦,断断续续放在心中。”

何锦华在东京蓝带国际学院学烘焙时的毕业试作品。(受访者提供)

移居日本想学好日语 起初生活难免有不便

直至60岁那年,她送自己一份礼物,到东京的蓝带国际学院修读烘焙文凭,成为第二人生的起点。每日上学,带侧揹袋,放学时,袋里放的、手里拿著的都是当日课堂中制作的面包,她乐在其中,“当我需要静下心的时候,去搓一个面团,是带给我me time。”

在东京短暂生活那段日子,她努力尝试融入当地生活,认真学垃圾分类、参与防灾演习。但日语水平有限,生活难免有不便,大厦通告、信件、帐单,她很多时一知半解。

移居日本,部份原因都是想学好日语,“如果我生活在这里,我起码日常生活,一日学些、一个月学些,那我可能会有些进展,我经常希望我的日文好一点的时候,我可以去学得到更加多。”

何锦华在东京蓝带学烘焙时,每日上学都带侧揹袋,放学时,袋里、手里的都是满满的面包。(江丽盈摄)

然而,真正促使何锦华创业开班的,是进修时遇到三代都是面包师的荣德刚,因为欣赏对方的教学,自荐到对方在横滨代官坂的面包店实习。

除了学技术,在荣德刚身上,何锦华也有很多得着,“有时他(荣德刚)研发的产品有人仿傚、跟风,他会认为是好事,证明他产品构思受欢迎,也正好让他继续努力创新及改良。”

“他们(日本职人)真的一生人为了做一件事,他们会去坚持,人生里面没有一帆风顺,也不会没有波折,但你会发觉,他们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工作岗位,然后一直做下去。”

+3

开办游学团,期望学员除了来学艺,也在老师身上学态度、求启发。“我邀约的老师,我是朝着他的特质、他的职人精神,还有他乐于分享。我做这个工作的动机就是分享,分享你自己的经验、分享你在人生路程的小故事,你不知道哪些小故事,可能令到人家有其他的体会。”

近年很多变幻、冲击,办游学团,也有另一层意义,“人们真的不太开心,负能量愈聚愈多,你愈怨的时间,你就会更加不好。我只是希望去想办一些东西,大家来一起学,接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思维。”

给学员一套制服 意义不止是为纪念

走入工作室,学员人人都身穿厨师服,这套送给学员的制服,也是何锦华的一份执着。

她说:“课程最想说的是,你怎样去适应你自己的环境、怎样去寻求你的出路,给他们一套厨师服,既是一个纪念,也是给他们一个精神上的(支持),你今天进来学习,你就朝著这个门(前进)。”

走入工作室,学员都身穿厨师服。(江丽盈摄)

“这个世界哪有你想出来所有的东西都是百分百可行?”

早在东京蓝带毕业之后,何锦华已开始计划移居日本,但伴侣中风、新冠疫情,令计划一再延后,直至2022年的11月,才真正移居日本。

在日生活、创业一年多,适应不再是问题,游学团去年有少许亏蚀,但渐上轨道,她却说对这盘“生意”心中早有“止蚀位”:“人都要知道要有一个止蚀位,不可以这样永远消耗下去。”

“这个世界哪有你想出来所有的东西都是百分百可行?”办游学团的路可以行多远,既视乎经营的赚蚀,也要顾及健康,“我的健康撑不撑得住,或者是我身边的伴侣,他在身体上撑不撑得住,如果有事,我可能要用多一点时间照顾他。”

未来无法预计,她同样说不如尽量过好每一日,“不要回头看你以前有多么好、或有多么差,你活好今天,你对未来可以有你自己的梦想,但是你也不要执著,觉得明天一定要怎样,因为你活好今天、过好今天,已经是一件挺难的事情。”

有时遇到烦恼、想不通的事情,何锦华会到附近的公园走走,放空自己,重新思考 。(江丽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