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职场态度】零负担社交:我是来工作赚钱,不是来交朋友的
每周与朋友们摸摸酒杯底谈心,已成例行公事。意想不到的是,是真的谈公事,话题离不开工作上种种。不过,其实所谓的工作不顺,大多是有关人际关系。有关这点,“荷兰式工作态度”或值得我们借镜。
我不是来交朋友的,下班后的时间是自己的。
工作顺心,同事如战友,并肩作战,同心协力,那当然好。但世事岂能中尽如人意?
在香港,有不少公司钟情“Team Building”,即花一、两天一起做工作以外的事,建立关系;笔者又曾听闻有朋友因业职不错,获奖励整个组别一起到国外旅行。笔者连声赞好,心想的却是:“三天四夜,还得分享房间,怎么更似加班?奖励何不加薪?”这等事笔者一点都不喜欢,只因觉得,同事不能无缘无故成为交心好友,而日夜工作的我们,下班后又怎想浪费时间应酬点头之交呢?正当笔者思虑自己是否性格孤僻时,看到嫁到荷兰的台湾作家林昭仪写下的一件趣事,以下节录:
有一次,我和荷兰人谈起台湾有员工旅游,即全体员工一起度假数天。结果他们很激烈回应我,他们说:“要跟同事们一起过夜度假?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我可一点都不想去,放假时还要看到同事多痛苦!这样的度假,回来后我大概还要再请一个礼拜休假恢复!
原来,荷兰人把工作和社交分割得十分清楚,一般不会与同事们建立十分深厚的关系,下班后更甚少相约,除非是本来相识,或是较为年轻的一辈。甚至会有人说:“我是来工作赚钱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相信只要有这样的想法,便能省下更多心思与时间,来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人和事上。工作上的好友是“奖励”,而非理所当然。
不在意别人感观,最重要实事求是。
记得数年前,在一次工作需要跟一位前辈合作,事前特地做了很多准备,还是十分紧张,跟友人倾诉:“要是他觉得我不好怎办?毕竟我也是新人,他大概觉得我的意见不重要吧。”友人道:“他觉得你怎样,也不重要啊。他的意见,你也不一定要接受。”事隔数年回想,不过那时自己自信不足罢了,特别是我们喜欢滥用“年轻人要谦卑”这类的处世之道。
在荷兰的职场中,打工仔不时更换工作,因为他们绝不委屈自己做不喜欢的事,也不会因为想东想西而留在原地,让自己不开心,更不会因为对方是上司或职级较高,就做个圆滑的人,看到老板有错,还是会一样指出,实事求是。毕竟,对世界圆滑,有时便是对自己不圆滑,要二者选其中一,你又会怎选?
年轻人不要怕“蚀底”?还是要积极争取权益?
从小学习,默默耕耘是种美德,但事实又是否真的如此呢?又从何时开始,“蚀底”也算是种技能?
长辈们总会语重心长地说教,年轻人不要怕“蚀底”,因为每次都可以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不过,踏进社会大学后,我们确不再是学生了。学习是自己的事,不一定与工作挂钩,而工作受薪,工作环境宜说理,而非情。“年轻人不要怕蚀底”,绝不能把此当成所有不合理情况的挡箭牌,因为也要看是“蚀底做甚么”,很多时候或只是白忙碌。
荷兰的那一套会否比较明智呢?在荷兰文化中,要是老板提出额外的工作要求,荷兰人会直率地指出自己需要加班完成,亦会提出自己的帮助并非理所当然,他们亦不想自己的主动成了惯例。到了薪金调整的时候,亦会非常积极。而老板亦欣赏努力增取表现,而非只会答应的人,因为他们相信一个会为自己增取权益的人,同样也会为公司增取权益。
踏入社会后,一天有大部份的时间都在工作,荷兰的那一套,或未必是最适合香港的那一套,但在笔者看来,却是最能保存自己的那一套。
以下的荷兰职场文化,你又“认同”几多?==>
Sources:《比工作更重要的事-荷兰人快乐至上的生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