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必修课】毕业后的真实人生:你不需讨好全世界

撰文: 许芷婷
出版:更新:

今天午饭,恰巧碰到旧同学,突然话当年,说起从前在宿舍居住,竟异口同声地说:“那是最快乐的三年!”

从前“身在福中不知福”,总以为毕了业,成了真正的“大人”,才应尝到真正的自由,才算是真正的快乐。殊不知,原来离开了学校,“考试”才真正开始。那考试范围是甚么呢?

(《原谅他77次》剧照)

人来人往的“最佳损友”-别强求旧朋友要留在身边

(《七月与安生》剧照)

不知何时开始,我开始享受一人到戏院看戏、一人喝咖啡看书,不是没有朋友,而是开始习惯了朋友不能永远陪伴,特别是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不可能要别人填满自己生活的每一处空档。

我十分喜欢以电影《500 days of Summer》的一句对白来解说友谊:“有些人分开了,但那不代表以往的爱不曾存在过,只是在成长旅途中,二人走了不一样的路。”电影说的是爱情,但放在友谊上,也是一样的。昔日“最佳损友”还是一样亲密当然最好,即使疏远了,甚至因为一些原因而不再联络也不用因此而劳神伤心。只是大家选了不一样的路,把往日情谊好好藏在心底,知道大家心中记挂,不时问候便足够。

【卫诗雅】贴地港女30+的生活哲学:只眼开只眼闭更开心

【男共女的事】安慰的艺术:比起建议,女生们更需要的其实是⋯⋯

不需讨每人欢喜,但要择善固执

(《The Intern》剧照)

长大这课题,最深刻的一课,就是要有勇气被人讨厌,坚持自己。

圆滑是一种技巧,却永远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我总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是读书时,总可以跟与自己投契的人腻在一块,而离开学校后,却不是自己的选择。

必须接受的一件事是:没有人有义务要喜欢自己,也没有必要对自己好。只是,他人的不喜欢不等于是自己的错,反思过后,固然可以改进,但有关原则与是非黑白的,就应择善固执。修养就是,跟你讨厌的人做不一样的事,不应因讨好别人而把自己变卖。若道行再高些,或许就可对这些无聊事、无聊人不屑一顾了。

工作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逃跑虽可耻但有用》剧照)

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总是一腔热血,对未来的工作有很多幻想,总觉得自己会发挥所长,有一番作为。而现实中,即使有多爱我的工作,也有些不喜欢的地方需要接受和学习。至于工作成就,更是要配合“天时、地利、人和”,和无限的耐性,努力归努力,却不能强求。光以工作来定义自己,实在是太危险了。

更健康的想法应是,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份,还有家人、朋友和兴趣,人的价值与意义也绝不在于人工高低。反之是喜欢甚么、讨厌甚么、甚么事能令你笑、惹你哭。

学会了这数课题,未必会令我在人生中获得所谓的成功,而却可让我在年年岁岁不至失掉自己,仍然懂得甚么是真正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