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懂取舍】加班vs.减人工 同时吃亏为何打工仔反应不同?

撰文: 书摘
出版:更新:

时间就是金钱,但香港打工仔以超长工时闻名,许多人更要无薪加班。面对无偿OT,只要不是太离谱,不少人都选择哑忍;但如公司宣布减人工,大家的反应却激烈得多。无论是无薪加班或减人工,吃亏的同样是打工仔,为何反应会如此大分别?
日本心理学家兼精神科权威医师和田秀树,深入研究人类作出取舍的心理机制,写成《成大事的人懂取舍》一书,他指不想吃亏是人类的共通心理,但是对在什么情况认为是吃亏,却有不同看法。
作者将吃亏对象分成“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举出日本人与美国人对吃亏的不同看法。由于美国人较重视无形资产,认为损失时间或劳动都是吃亏,不会召开冗长会议或接受超时工作,反之日本人较重视物质,对加班或长时间工作不以为然,可见在他们心中,看不见的东西不算是损失。

以下《成大事的人懂取舍》的节录内容:
超时工作在日本相当普遍,常见有打工仔在火车上累极睡著。(网上图片)
+8

不管是什么国家的人,都容易受“不想吃亏”的心情而左右,这是人类共通的心理特性。但日本人和美国人认为吃亏的对象,似乎大不相同。
  
日本属于制造大国,或许因此对物质比较执著,当失去物质时,会感到真是亏大了。然而,当失去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时,却不太会有吃亏的感觉。
  
有种说法是区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美国人非常重视无形资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慧财产。
  
美国以前也没那么重视智慧财产,自从前总统列根(Ronald Reagan)执政后,国家开始保护智慧财产。其中较知名的案例是,他们甚至修法保护迪士尼动画人物米奇(Mickey Mouse)的权益。
  
进入资讯科技时代后,美国更加保护智慧财产。包括微软(Microsoft)和谷歌(Google)等公司,都是靠著智慧财产(软体),而非有形资产(硬体)获得庞大利润。
  
在过去,美国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例约为7比3,但现在逆转成3比7,人们的想法开始转变为:“无形资产较能产出价值。”实际上,拥有众多品牌或专利等无形资产的公司,股价也较高。
  
随著资产的结构从有形资产转变为无形资产,人们认定为“吃亏”的对象也从有形资产转移至无形资产。美国人发现自己的专利或品牌被仿冒时,会觉得“真是吃了大亏”。

美国人较日本人重视时间等无形资产,因此开会注重效率。(视觉中国)

日本近年来也开始注重智慧财产等无形资产,当商品被中国的公司仿冒时,感觉吃亏的人增加了。
  
虽然日本人开始注重专利或品牌等智慧财产,但对其他资产仍视若无睹,只能说日本人太大意了。
  
对于浪费时间,美国人也会觉得是吃亏。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冗长的会议是时间的损失,所以大都有效率的开会。相较于此,日本老是开著冗长的会议,同一个专案要开会好几次,而且还不太会觉得是在损失时间。
  
近来,在日本,常态性的长时间劳动成为了社会问题。以前之所以不重视这个问题,我想原因之一是,人们不太有损失时间的感觉。
  
在欧美,可能也受到宗教的影响,存在著劳动是苦役的感受。因此,西方人都尽可能减少劳动时间。反观日本人,大多数人都认为挥汗劳动是美德,就算工作时间长,也不太会有吃亏的感受,甚至有不少人不排斥加班不领加班费。
  
实际上,我以前曾在部落格提到:“非劳动所得的股利只课1成的税金(过去曾有的特例),挥汗工作赚取的薪资却课征到5成以上的最高税率,这很奇怪。”有人对此留言:“投资股票可能赔钱,劳动不会赔钱,所以股利的税金当然比较少,你连这种事都不懂,笨蛋。”
  
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人赞成他的意见,但让我深切体会到,原来认为劳动并非损失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书名:《成大事的人懂取舍》(大是文化)

作者:和田秀树

1960年生于日本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院,曾任东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助理、美国卡尔梅宁格精神医学院国际特别研究员,现为国际医疗福祉大学研究所教授(专攻临床心理学)、川崎幸医院精神科顾问、一桥大学经济学院兼任讲师、和田秀树身心健康诊所(专长抗老与企业高层的心理咨商)院长。

著有《成熟大人的吵架技术》(大是文化出版)、《不要情绪化的书》、《自己是自己 别人是别人》(以上为新讲社出版)、《免于不安的技术》(宝岛社出版)等书。

出版社:大是文化

《香港01》获出版社授权转载,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