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OL疯狂加班 圣诞夜跳楼亡列过劳死 终身雇用制害死上班族?
香港人出名长工时,打工仔每周工作60、70个小时亦很平常,而出名“听话”的日本上班族情况亦不好过,不少人更要无偿加班,而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的31岁女记者佐户未和,于2013年曾在一个月内加班159小时,最终因心脏病发死于家中,去年由东京都涉谷劳动基准监督署确认属过劳死,令NHK承诺改革记者的工作政策,避免同类事件发生。而另一名在日本最大广告公司电通集团工作的24岁OL高桥茉莉,亦因长期加班而患上抑郁症,在2015年的圣诞夜自杀身亡,她死前一个月加班达105小时,有报道更指她每天只能睡2小时,此个案于翌年被裁定属劳动死。曾经获奖学金赴日留学,并在日本旅居3年的港人香睿刚认为,日本屡次发生过劳死事件,与日本的终身雇用制及“失败零容忍”文化有关。
日本上班族悲歌图辑:
香睿刚在著作《笑看东瀛》谈及日本上班族过劳死情况,,以下为节录内容:
日本政府于2016年10月7日公布全球首份《过劳死等防止对策白书》,提及日本企业该如何安排员工工作时间,如每月最多可以超时工作(OT)多少小时,及社会/企业可如何防止过劳死等,在日本社会引起极大回响。日本上班族的工作时间特长,为全球共知,过劳死一词现在更正式成为英语词汇(Ka-ro-shi),日后日本人个个均为工作狂这印象深入民心,要改过来不是易事。
治标不治本
引发日本社会回响的,除了这本白皮书,还有去年的一宗过劳死自杀惨剧:一名刚毕业于东京大学,在日本最大广告公司电通集团工作的新人高桥茉莉(24岁),因抵受不住长期OT压力而患上抑郁症,在圣诞夜选择自杀以结束生命;日本地方劳动监督署于9月尾裁定她死于过分劳动(她死前一个月的OT时间达105小时)后,她的家属于10月7日召开记者招待会作大控诉,触动不少日本国民同情心。
之后数周,日本社会上下热烈讨论如何杜绝过劳死;有意见认为,要从法律上着手,加强监管强迫员工OT的企业,如发现立即加以惩罚;有些意见则认为,要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以减少OT的必要。这些方法,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并无实际意义,而电通在裁决一周后,宣布所有旗下办公室在晚上10时后就会关灯,以阻员工OT;但在这资讯发达的年代,人人只要有一部平板电脑或notebook就可以继续工作,单是在职场关灯,哪会有意思。
再者,现时日本公司的OT记录,都是靠员工高自己登记的上班下班时间作准;假如员工受到上司压力,刻意不“打卡”,他们有没有OT根本无迹可寻。我有几个在日本工作的朋友,赶工时周末也会回公司上班,问他们有否向公司申报,他们说:“申报了,人事部就会叫你回家,回家则赶不上进度,到最后上司迁怒于我,倒楣的还是自己!”日本公司文化如此。
失败零容忍
依我所见,导致年轻人过劳死的最大原因,是日本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使然,只靠政府监管并不能改变。在实行终身雇用制多年之下,不少日本企业现在都头重脚轻,空拥一堆管理层,却无前线员工办事;死者生前在电通的“网络广告”部工作,职务繁多,但收益则甚少,所以一直缺人──不能“交数”的部门,自然没有headcount,无论大小工作,都往她身上塞,令她透不过气。此事若发生在外国,相信不少新人早已转工求去,但日本社会从不鼓励人转工,对失败亦不容忍(电通每年在最受年轻人欢迎企业榜均名列前茅;死者要从这名牌公司离职,需要莫大勇气),年纪轻轻的高桥又怎会知道原来世界是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从她死前在社交网站的种种自责留言可见,她早已失去自信及判断力)?
港人近年凡事爱说“赢在起跑线”,但从日本过劳死事件可见,年轻人最需要学习的不是如何去赢,而是如何面对失败。正如美国摇滚乐手Billie Joe Armstrong说: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being a loser, it just depends on how good you are at it.
本文内容取自《笑看东瀛》作者:香睿刚
80后第一代打机迷,自幼沉迷于日本动漫、电玩,因而立志学习日语,忽略学科,导致中学会考成绩欠佳,逼于远走加州攻读副学士,逆料绝地反弹,可转校成为渣巴师弟,再入读卫奕信母校硏究日本,得高人指点申请得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往早稻田大学,于是留日3年,到处游玩觅食打机,乐而忘返,学业虽有寸进,唯不及其新宿池袋街头知识也。
出版社:信报出版社《香港01》 获出版社授权转载,大小标题为香港01编辑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