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剩食=扶贫? 英剩食社企专攻上班族望自负盈亏 港能否借镜?

撰文: 谭晓彤 陈展希
出版:更新:

“惜食”不等于“寒酸”!欧美社会早已认为购买及享用剩食是潮流也是生活态度,亦是一种环保方式。这种“食得唔好嘥”的文化,令不少关注剩食的社企能自负盈亏;反观香港,剩食的出路多停留于免费派发层次,难免被贴上“扶贫”标签,加上民间搞不清剩食和厨余的分别,连基层长者也觉得“攞人𩠌头𩠌尾唔光彩”而不愿领取剩食,令许多食物被送到堆填区。
25岁香港女生梁景珮Josephine于英国牛津大学硕士毕业后,现於伦敦经营社企“DayOld Eats”,把面包剩食重新包装后出售。她早前回港度假,到本地慈善环保团体“绿领行动”做义工,帮忙运送及派发剩食,更与绿领高级项目主任余嘉茵Joyce交流惜食心得。两人均认同,香港在惜食路上只是“刚起步”,问题的症结在于港人不如英国人那般关心和支持环保。

在绿领行动高级项目主任Joyce(图左)带领下,居於伦敦的Josephine(图右),在港参与收集、运送及派发剩食的工作。(陈展希摄)

香港剩食免费派VS.伦敦剩食可卖钱

绿领行动于1993年成立,4年前开始推行“食物分享计划”,收集街市菜贩卖剩蔬菜,再于办事处派发予市民,每周6次,每次收集到145至175公斤食物,约百人受惠。另外,绿领每晚都会到连锁及家庭式面包店收集剩食,存于于迷你仓的雪柜,翌日下午把面包交给社福机构,免费派发予长者及小童。

Josephine早前到绿领帮忙运送面包,推着载满面包的手推车,在长沙湾的大街小巷穿梭,Joyce在旁解说香港情况:“由于面包店希望令顾客觉得有很多选择,即使营业时间快完,也会制造很多面包……这令我们每天收集到多达22公斤面包,约170至200个面包,足以令80人受惠。”

绿领是慈善团体,经费来自政府基金,私人基金及公众筹款,面包则是免费派发。而Josephine营运的伦敦企业DayOld Eats于2015年成立,她今年接手营运,她坚决不做免费生意,强调:“这是一间社企,不是一间慈善机构,我们需要收入来支持营运。”DayOld Eats从高级面包店收集卖剩的手工面包,送到工场重新放入精致的纸盒,翌日早上再卖到写字楼,因当地公司有为员工提供早餐的文化。另外,DayOld Eats有时也会向茶会、会议供应茶点,从中赚取收入。

Josephine指,DayOld Eats提供平台让更多伦敦人品尝到面包店的优质产品,“对面包店而言亦是好的公关活动及宣传机会”,不少人尝过优质面包后,亦会以正价购买产品,因此面包店都乐于与DayOld Eats合作。Josephine透露,DayOld Eats的早餐盒及点心盒售价约35英磅(约366港元),可供20多人享用,收益扣取成本后,会捐给针对食物贫困的慈善机构。

相对于英国自负盈亏的社企模式,绿领的剩食都是免费派发,难言卖钱赚取收入,Joyce表示:“我们优先考虑如何减低堆填区压力,其次是让有需要的人得到援助,达到扶贫、救食的双赢局面。”

Josephine营运的社企“DayOld Eats”,每天收集高级面包店卖剩的面包,重新包装后卖给上班族当茶点。(DayOld Eats Instagram图片)
+86

香港剩食长者都唔吼VS.欧美年轻人惜食

就算免费派剩食,但绿领推广惜食的工作仍遇阻力,Joyce指曾有长者到办事处领取蔬菜,但来了几次就没再来,经私下追问后,他们才透露因觉得受人施舍不光彩,又害怕被邻居发现,所以不敢再来。她指不少市民误解剩食就是“𩠌头𩠌尾”、“厨余”、“馊水”,令剩食派发活动难以普及。她指绿领“食物分享计划”的受惠者当中,只有三成是珍惜食物而来,“即使活动标明是支持珍惜食物理念的人便可以参加,但参与的人大多是老人家,难以把理念宣扬出去”。Joyce无奈地说:“香港人可能比较传统吧。”

伦敦的情况与香港刚好相反,当地年轻人视环保、享用剩食是一种生活态度,十分支持DayOld Eats及同类社企。Josephine亦看准了年轻人“相机食先”的习惯,故把面包剩食放入漂亮的包装盒内,希望顾客拍照并在社交媒体“开心share”,令享用剩食变得更潮,同时DayOld Eats带来更多生意。

绿领行动的Joyce(图左)表示,绿领在推行减少剩食的活动时,优先考虑如何减低堆填区压力,其次是让有需要的人得到援助,达到扶贫、救食的双赢局面。(陈展希摄)

绿领的宗旨是把扶贫、救食合二为一,Josephine认为“出发点是好”,但仍需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为甚么有哪么多人挨饿?为甚么有哪么多食物被浪费?终究是食物分配有问题,食物市场太商业化”。她指即使食物贫穷的人得到温饱,但仍没能力购买营养食品,而富裕的人则继续挥霍浪费食物,因此用剩食来喂饱穷人,仍未能解决食物贫穷和剩食过多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整个食物分配系统的改变”。

缺法律保障 港剩食难作发售

绿领行动的Joyce(图左)表示指香港缺乏法例保障,令剩食分享未成气候。(陈展希摄)

DayOld Eats深受年轻人欢迎,且有盈余能捐助其他机构,这种卖剩食的商业模式,能否落户到香港呢?Joyce坦言,有关营运模式在欧美国家行得通,有赖在当地受到法律保障,她举例在美国、意大利等国家设有《好撒马利亚人法》,若然商家或企业捐赠食物给非牟利组织,该组织则被视为食物的“最终使用者”,免除捐赠者因食物安全所衍生的法律责任;而剩食经非牟利组织分发后,受助者不能起诉捐赠食物的商家、企业,除非在捐赠过程有“严重疏忽”或“人为恶意”。

英国上议院于2014年否决了《好撒马利亚人法》,当地在缺乏法例支援下,减少剩食的机构仍遍地开花,Josephine解释是英国人非常关心环保,令剩食社企能有市场、有盈利,可持续营运,“剩食问题是在2007年才引起英国公众注意,但社企已蓬勃发展,有赖公众支持”。她指尽管英国没有针对买卖或捐赠剩食的法规,但社企仍会努力符合一些规定,“以DayOld Eats为例,包装面包的工场经食物环境局检验及认可,不论顾客或面包店也感到放心”。

反观香港政府订立的“厨余管理策略”中,“捐赠剩食”仅次于首位的“减少生产厨余”,却没有政策保障剩食捐赠者或受惠者,Joyce慨叹:“卖剩食在食物安全和卫生有机会衍生法律责任,因此只有少数社会企业考虑剩食销售,这亦是食物捐赠未在香港普及的原因。”

两人异口同声,认为香港在缺乏公众参与及支持下,减少剩食的环保运动难以普及。(陈展希摄)

惜食文化有待教育推广

香港和英国剩食的出路,最大分别在于民众对食物的态度,Joyce慨叹:“香港在剩食处理及环保还是刚刚起步。”Josephine也认同:“香港在环保倡议工作上仍十分‘年轻’。”两人均认为在香港惜食路上,不乏绿领等有心组织,缺的或是公众支持和参与,要改变,教育不可或缺。

Josephine认为,惜食文化如缺乏环保教育和推广,公众根本不会重视,在没有公众支持下,社企或慈善环保团体再卖力,结果也是徒劳无功,“人民才是环境保护最大factor(推手)”。虽然在推广珍惜食物路上举步维艰,但绿领仍会推继走下去,而Josephine更有意回流,为拯救香港剩食多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