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21年《GameStation》休刊!业界人士讨论纸媒寒冬转型求生
1997年,不单是香港回归,亦是本地游戏出版界的变革一年,当年《FINAL FANTASY VII》推出,PLAYSTATION 1逐渐成为游戏界主流机种,同年电玩太郎与拍档成立S-TEAM,《GameWeekly》正式创刊,之后吸引其他行家仿傚,其中创意集团翌年初,出版《GameStation》,主打“100% PS周刊”,全盛时期有神武辉义、夜行云、龙马、猫部等编辑加盟,“小说式攻略”、《WE》攻略,《机战》推出两三天就有“一期完爆机流程”。21年后的今天,《GS》正式休刊,市面游戏周刊唯余《GameWeekly》。在现今很多人连行路都上网,资讯泛滥(甚至很多fake news)的年代,有行家说纸媒式微大势所趋,也有行家说GAME书仍有生存空间,笔者今期就探讨一下。
千禧年代的全盛期
笔者年轻时很喜欢看本地GAME书(俗称土炮书),兴趣比起看漫画更大。如上期所说,我以前爱追看的是《超任一族》及《GAME PLAYERS》,尤其后者涉及街机格斗攻略,而90年代正是《拳皇》、《街霸》极为风光的年代,即使GAME书“纸上谈兵”也涉及很多对战心得,些攻略很有参考价值,成为我饭后甜品。
(按下图放大解说)
1997年之后,PS、SS之战已分出胜负(当时较少人谈及XBOX及N64),当时日式RPG仍有很大市场, SQUARESOFT与ENIX仍未合并,两者竞争下有很多出色RPG登场,这些亦带出GAME书攻略的价值。我当时主要看两本游戏周刊,一是电玩太郎主编的《GameWeekly》,因为我之前追看他在《新报》连载的RPG攻略,特别欣赏那种手绘的地图,老实说,这种技术、热情及毅力,行内不是有很多人做得到。
其次是1998年2月1日创刊的《GameStation》,当时主打《XENOGEARS》及《BIOHAZARD 2》攻略,由于杂志集中以PS为卖点,对于当时只有PS主机的我来说,变相就不用看“事不关己”的资讯。如上文所说,《GS》曾经风光过,PS1时代中文游戏不多,行内开始出现“小说式攻略”,但很多行家只是翻译重要对白‧‧‧老实说,这不是“小说”,而是人肉GOOGLE TRANSLATION。若大家曾经是《GS》读者,相信会特别留意,两位编辑,一是真正写到“小说”,内容有起承转合的夜行云;另一是单看《WINNING ELEVEN》攻略,已经感受到热诚的龙马,特别是那种幽默,很有个性的招式。若大家看《足球小将》曾经高叫冲力射球、猛虎射球,那么玩《WE》又会否大叫零角度射球呢?
(按下图放大解说)
之后,这类本地游戏周刊愈出愈多,有加入日本娱乐圈、玩具资讯的《GAME PLUS》,在游戏讨论区活跃的CHRONO离开《GameWeekly》 ,成为《GAMEWAVE》主编,之后引入更多动漫资讯,当时Game书开始多元化。对于编辑来说,《MONSTER HUNTER》、《机战》及《真三国无双》是重要战场:
‧《机战》一推出,必须两三日内爆机,先完成“一期完流程攻略”做卖点。要做到这点,就要两、三个编辑,通宵在公司轮流打。
‧《芒亨》,尤其是PSP热爆年代,编辑要分析各种魔物、各种武器的特性,“轻松单挑煌黑龙”已经保证销量的封面字。
‧《真三》第2、3集曾掀起全城热话,甚至所有GAME 书卖断市的光辉年代,“第四武器、LV10武器取得法”又是必备封面字。
在千禧年代,PS2非常热卖,互联网开始普及,但很多读者不积极上网找料,当时Game书仍有很大市场,“金手指”一度是Game书内容,后来出版社为了争取SONY COMPUTER ENTERTAINMENT HK支持,这类修改游戏的内容逐渐消失。事实上,Game书与游戏厂的关系很微妙,前者希望得到“独家消息”,最好不过就是有“PSP《MONSTER HUNTER 3》禁断情报曝光”之类猛料,但厂商(香港分公司)也许担心“顺得哥情失妇意”,很少会主动向单一杂志“放料”。所以Game书的所谓猛料,很多都是来自日本《FAMI通》,这亦解释为何Game书为何集中在星期四出版,因为希望转载周三出版的《FAMI通》消息。
2000年至2006年间,Game书市场极为激烈竞争,当时业界曾仿傚报章“减价战”,部分Game书减至$8(尽量不超过$10心理关口),不过Game书销量不及主流报章,兼且甚少有商业广告,部分厂商、店舖刊登的广告(或优惠券COUPON),通常只属合作、互相宣传而已,不等于出版商“有钱落袋”。结果“减价战”可谓大家双输的策略,之后连续多年维持$10书价。面对其他行业员工年年加薪,很多店舖不断加租,反观Game书业界被困在欠缺广告,销量不稳(尤其是5、6月淡季),但又不敢贸然加书价的局面,Game书编辑的福利之低,实在难以吸纳新血加盟。
《Gzone》在强势改革中落幕
本港GAME书界在2006年出现“爆炸期”,当年读者已习惯上网,而PS3亦有较多中文游戏推出,变相令“游戏新闻”及“小说式攻略”失去卖点,很多读者开始放弃“买几本GAME书”习惯,可能只买一两本,部分《GAMEWAVE》班底转投《Gzone》,这杂志卖点是内容“极为”多元化、多资讯及专栏,成为捉到不同年轻人的兴趣,部分编辑亦擅用社交网站宣传,成功塑造个人形象。《Gzone》的确有很多成功元素,但到了2017年“大逆转”,在顾问游云邀请多名著名编辑执笔,锐意改革期间,出版商突然宣布休刊,相信很多读者也此料不及。《Gzone》在强势下突然休刊,《GameStation》完成历史任务,本地市场余下《GameWeekly》,行家纷纷反思这个问题:“面对资讯爆炸的年代,究竟Game书有否生存空间?”笔者特别邀请多名嘉宾(排名不分先后),分享个中感受。
《GameStation》前编辑Nemesis:这18年经历有笑有泪
我在《GameStation》工作超过18年,我有时收到读者来信表达支持,亦见尽很多同事陆续离开团队,个中经历可说是有笑有泪。我见证纸媒逐渐式微,其实这不仅是Game书,而是其他纸媒亦很难做,甚至其他国家的纸媒,纷纷转成电子版。我认为一书在手,这种感觉跟拿起手机看网上版是不同的,无论前景如何,我相信这18年经验不算是坏回忆,绝不轻言放进人生的黑历史。
《GameStation》前专栏编辑永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GameStation》是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那是Game书最兴旺的年代:
想当年,市面上有五至六本游戏杂志。
想当年,编辑夜行云可以写出《Final Fantasy》小说式攻略、龙马可以自创滑翔冲力射球《Winning Eleven》攻略。
想当年,有读者因为玩《Biohazard》不懂解谜,结果星期一买《Game Plus》,星期四买《GAMEWAVE》,星期五再买《GameWeekly》
想当年,《GameStation》为了“斗快斗新”,将出版日期由周四提前到周三。
想当年,以深度评论和风格化作招徕的《Game Watch》、主攻副刊的《Game Next》相继出版。
想当年,我们为了制作《真.三国无双》攻略,继而将周刊变成“三日刊”,再全本近九成页面。
想当年,《GameStation》为求刺激销量,将全书所有标题也放在封面,成为香港独有的“瀑布字封面”
想当年,Game书可以卖断市,真的可以。
自从有了互联网、Social Media及网媒,所有资讯都可以从网上获得,从游戏介绍到攻略到评测,Social Media有KOL,网媒从大大间到一个人独力支撑的每日提供最紧贴资讯,还有谁会愿意付出十多元购买一本,不是每小时更新的游戏周刊?在我心目中,不单Game书已死,也不只是纸媒已死,而是读者吸收资讯的习惯改变了,导致知识层面上的转移,而这种转移看来是每况愈下的。因此,作者的内涵和修养才是至关重要,也是我所关心的。
目前有谁仍会购买Game书?我相信有一群读者,从九十年代开始每星期买几本游戏杂志,比较哪本做得好,哪本资讯错误,哪个编辑的编者话最搞笑‧‧‧《GameStation》之所以活到今天,《GameWeekly》之所以继续存活,都是靠著这一群读者挨过去。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响的形式未必要在杂志上苦苦纠缠,也可以是怀著更优质的内涵和修养再上路。我希望现存Game书可以继续努力,电玩太郎加油!
《GameWeekly》主编电玩太郎:我们团队会坚持到底
我在这行干了超过25年,可说看著游戏杂志的兴衰,从最初月刊、双周刊,到由首次在本港出版《GameWeekly》周刊。之后,掀起了本地游戏杂志盛世,曾同时出现五、六本周刊。而网络出现更快、免费,甚至无限篇幅的游戏资讯,确实地将纸媒比下去。作为出版了超过廿年的游戏杂志,我们会尽量去迎合读者口味作出改变,既然无法与网络斗快,便将内容变得更具个性,让读者阅读到一些只有买GW才看到的东西。也许纸媒及游戏杂志的市场会继续收缩,但只要仍然能够维持下去,我和旗下编辑都会尽力坚持到底。
Great Game公司社长、《Gzone》前主编游云:业界欠广告及厂商支持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若果要谈及游戏杂志的生存,最重要是有一个均衡的发展空间,杂志除了读者外,广告亦是非常重要的养份,但回望香港市场,又有多少家游戏公司是真心支持游戏杂志呢?不论是广告或卖书,一直都是完全分割,游戏杂志只依靠卖书生存,游戏公司则重金找主流传媒下广告,对游戏传媒的支援可说是少之又少,与其他游戏发达得比较好的地区(如日本、欧美)很不一样,既然都没有一个健全的成长环境,你又怎能叫游戏杂志在香港茁壮地成长呢?
(按下图放大解说)
旺角电气良品老板文哥:多谢Game书行家的贡献
其实游戏周刊很难做,有否这么多猛料呢?若果你有的内容,对手也有,那么你自然就没有猛料吧!论攻略,现在Game书可能输给网站;论新情报,厂商亦会自行开记者会公布,这些情况已持续多年,我觉得纸媒难做,特别是没有广告商支持,要重回昔日辉煌年代实在很难,但我很感激这班行家,一直为游戏业界作出贡献。
我在今集《比利玩乐园》出尽人情牌,先感谢各位前辈、同行、好友的支持(重申排名不分先后),大家要怀缅的不仅是《GS》,而是昔日陪伴我们成长的“土炮书”,还有就是向余下的纸媒打气。正如在《GS》守到最后一刻的Nemesis表示,“拿书在手的感觉是不同的”,大家习惯上网找料,找电子版杂志也不难,但一班出版界的行家仍努力不懈,将最详尽的资讯,最深度的分析送给各位。若果大家很多年没买Game书的话,不如由本周起,重拾有书在手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