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剧.二|“合拍剧也可以很好看”—— 钟澍佳探寻港剧新模式
《新闻女王》监制钟澍佳自言更喜欢在北京创作,但两年前回到香港无线电视(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冀为港产电视剧带来内地经验,探索更多合作模式。他认为《新闻女王》之所以“红得过罗湖”,得益于优酷资讯科技公司(YOUKU)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出的宣传点精准切中观众喜好,而这无疑是本土港产剧所缺乏的能力。
“香港电视文化产业何去何从”专题报道之二
“独立女性的精神面貌是港剧的DNA”
去年年底,钟澍佳监制的陆港合拍剧《新闻女王》在内地优酷平台播出,从开播前几乎“零宣传”的态势,到开播后风靡全国,话题度、讨论度一路飙升,豆瓣最高评分达到8.2分。本地同样声势浩荡,击败TVB在2023年推出的23套港剧,以25.2的最高收视率斩获TVB年度“最佳剧集”奖项。该剧以被视为“夕阳行业”的新闻业为背景,叠加时下流行的“职场大女主”元素,精确瞄准内地观众口味,为“新港剧”带来一些可能性。
近年“大女主剧”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是女性观众在剧集市场上占主要地位。根据内地德塔文科技公司发布的《2020-2021年电视剧市场分析报告》,2020年内地剧集市场的女性观众比例高达62%。报告又指女性观众更乐于向亲朋好友推荐剧集,使得越来越多电视剧制作更加“女性向”,尤其向“女强剧”题材靠拢。《新闻女王》正正不同于以往主要聚焦男性角色的警匪港剧,成功吸引高达七成的女性观众。
钟澍佳接受《香港01》专访时坦言,《新闻女王》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获得优酷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切中“独立女性”的宣传点,再配以在港剧品类上史无前例的宣传营销。他笑言:“男性写‘女权’是特别女权的,编剧团队里的男编剧因为要伺候家里的‘女主’,甚至比唯一的女编剧更‘女权’。”他希望该剧能让在职女性找到共鸣,并且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为港产电视剧撕掉“师奶剧”的刻板标签。《新闻女王》确实做到了,根据《2022年港剧观看报告》,优酷港剧场观众以“80后”为主,占比26.5%;而内地欢网科技大数据分析,“95后”和“00后”是主力观众,占比超过“80后”。
钟澍佳因而期望未来制作更多“大女主”剧集,并透露将会拍摄以“现代女性的豪门生活”为题材的剧集。“独立女性”的角色形象并不新鲜,但他认为香港独立女性的精神一直在进步,“20年前,她们还是会为了感情伤心,但是现在的女性压根不会了。”传统港产电视剧常见警察、医生、律师等职业,或多或少都让观众失去了新鲜感,但钟澍佳认为只要适当叠加,就能为港剧带来新的可能。至于有网民形容《新闻女王》只是“披着职场剧外衣的宫斗剧”,他也不以为意:“叠加元素只要融合得好,就能创造港剧新形式。”
“吵的架多了,普通话就好了”
钟澍佳出生于1966年 ,19岁就加入TVB做助理编导,29岁就当上监制。1997年的《难兄难弟》就是他所监制的第一部电视剧,获得“万千星辉颁奖典礼”的“最佳剧集”和“最佳男主角”。他担任编导的《十月初五的月光》、《壹号皇庭》等剧集也都获得不少好评。那时的港产电视剧承接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灿烂,仍然处于百花齐放的时期,而内地电视剧还未起步,甚至颇为落后:很多新入行的制作人员没有经验,来自剧团的演员数量太少而且表演浮夸,制作成本也只是港剧的2至3成......不过,钟澍佳却看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并自2002年起常驻内地,在往后的20多年内也持续在内地深耕影视创作。
“当时一句普通话也听不懂,在演员每次讲完台词后都不知道他讲对讲错。”钟澍佳说自己的语言天赋不强,而这是他刚到北京工作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他将现在达到“母语”程度的流利普通话,归功于定居北京后经常结识朋友,努力融入当地文化和社会,以及“天天跟编剧吵架,吵得多了自然普通话就好了”。第二个困难是难以适应当时内地创作题材。2002年,他参与拍摄主旋律剧集《奔腾向海洋》,讲述一间国营企业迈向私营化的种种困难。“可能那时候的国营企业比较喜欢开会,30场戏里有15场都在开会。”他苦笑道,当时内地剧题材以价值观、历史、爱国主义为主,而这类冗长而沉闷的剧情与他以往拍摄的节奏快、翻转多、戏剧效果强烈的港剧,形成巨大反差。
在内地剧的起步阶段,大量香港影视从业人员将香港先进的经验带到了内地,是内地剧制作人的学习模板和创意来源。钟澍佳形容,2012年是内地剧的“分水岭”,“表演节奏、故事情节和拍摄画面都跟以前的内地剧有很区别。”当时一系列穿越题材的宫斗剧兴起,例如《步步惊心》、《宫》、《甄嬛传》等,不难瞥见宫斗剧始祖《金枝欲孽》的影子。“那时候国产剧是通过港剧的概念、想法和技术发展起来的。”钟澍佳肯定地说。
“将内地经验带回香港是‘传承’”
时过境迁,今天内地剧方兴未艾,港剧却辉煌不再,钟澍佳切实感受到了前者在短短20年内的突飞猛进。他斩钉截铁地表示,比起香港,自己更喜欢在北京创作:“我喜欢北京宽广的道路,高大的建筑物,这些都是我们在香港长大的孩子从来没见过的。”
宽广的城市吸引了钟澍佳,更宽阔的创作空间真正留下了他:就销售市场来说,14亿人口的内地必然比700多万人口的香港有更多的销售和利润空间;就拍摄成本而言,不仅内地剧集预算充足,动辄一集百万的成本自然会产生更高水准的制作。再者,香港物价水平高,就算使用同样的预算,内地拍摄的效果却可以比香港高出很多倍。从表演方式来看,内地表演院校和表演课程形成专业体系,演员的表演技巧逐渐成熟,更能和角色融为一体。在场景资源方面,截至2021年底,内地专业化影视基地已经达到230家——从秦王宫到明清苑的古代建筑,在横店影视城里一应俱全。若就题材而言,“我不相信香港编剧写古装剧能写得好过内地编剧,历史文化根基没有可比性。”但他认为,一些题材也必须在香港创作,例如有制度特殊性的警匪、法律、以及新闻等题材,“像《兰陵王》这种大型古装剧,也自然要在内地发生。”他强调:“文化没有高低,只有不一样。”
内地更宽广的舞台,促使钟澍佳创作了许多如《择天记》、《兰陵王》、《良辰好景知几何》等家喻户晓的作品。但在两年前,他毅然离开内地,回到如今饱受争议的TVB。谈及原因时,他的嘴唇不由地轻微颤抖,语气和眼神却依然坚定:“TVB是我长大的地方,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朋友,到我当导演,当监制,有了自己的作品,我才可以离开我的母校,到一个更大的市场里发展,现在回到母校有什么问题?”他并不认为“母校”没落了,而是认为TVB始终在华语剧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只有TVB港剧能为全世界华人带来共同的回忆感。”他希望能将内地从业多年来的经验、技术和资源带给香港、带给新一代的导演和演员,“就像我们总经理(曾志伟)常说的——传承。”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绝对的好或不好”
去年年底的TVB《万千星辉颁奖典礼》上,《新闻女王》一举夺得“大湾区最喜爱TVB剧集”,钟澍佳上台领奖时表示:“我觉得《新闻女王》证明了一件事,其实合拍的也可以很好看。”作为业界人士,他对于社会上众说纷纭的“港剧没落”、“港剧已死”等论调表示不能苟同。在他看来,港剧始终都走在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上,观众之所以无感是因为港剧每年生产量很多,但其实仔细看就会发现每年都有一两部有创意的优秀作品,例如2023年的《隐形战队》、2022年的《下流上车族》、2021年的《星空下的仁医》等。在被问及以内地观众为目标的合拍剧会否流失香港观众时,他指出:“合拍剧成本更宽裕,那我们应该把目标观众放大到全亚洲甚至全世界,而不仅是内地或香港观众。”
但无论是否赞同港剧衰退的观点,观众的选择不会骗人,本地收视率确实在一路下滑,上述三部优秀港剧再加上“火出圈”的《新闻女王》,跨平台直播最高收视率无一能突破30点。钟澍佳分析道,新一代观众受互联网影响长大,吸收信息的速度变快,思考能力也比以前的观众高,因此不仅剧集节奏要加快,也要重新抓取观众兴趣点。他强调,港剧亟需借鉴内地运用到影视作品上的用户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分析观众对剧情的喜好,让创作者了解观众的口味,辅助创造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TVB长期采用制播一体的单一模式,被批评导致作品陷入僵化。钟澍佳则表示未来会使用更多“外判剧”模式,即跟不同的影视公司、剧作单位或导演、编剧个人合作,让港剧市场更开放;合拍剧的形式则会与内地串流平台,如优酷、腾讯继续保持定期的框架性合作;但他重申这并不会减少自制剧的创作比例。他认为,不管哪种模式都有利有弊,制播一体有持续稳定的生产和剧作质量的保证,但同时欠缺创新;但若电视台过于依赖外判剧,则会出现产量低,失去主导地位的负面影响。
“我们是想在原本的模式之外,探索更多合作模式,给观众带来有趣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