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剧.一|没落还是重生——香港电视文化产业何去何从?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去年年底,TVB与内地优酷合拍的电视剧《新闻女王》,成功引发近年鲜见的话题度和讨论度,单单是在内地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就有超过66万讨论量和17.2亿阅读量。不少论者认为,港产电视剧沉寂多年,终于迎来“小阳春”,甚至有望借此“复兴”。然而,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冲击,港产剧到底是怎样的“兴”,又该如何去“复”?或许我们要先探究:为何上世纪得以兴盛发展?又为何在新世纪一落千丈?

“香港电视文化产业何去何从”专题报道之一

香港文化研究博士周潞鹭指出,《新闻女王》的成功,得益于主演佘诗曼早年北上发展成功,内地号召力、影响力大。(《新闻女王》剧照)
这部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在内地取得了极高的话题度和讨论度,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可以引领港剧探索更多的合拍模式。
香港教育大学文学与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周潞鹭
我们是想在原本的模式之外,探索更多合作模式,给观众带来有趣的惊喜。
《新闻女王》监制钟澍佳
《新闻女王》就是美剧《The Newsroom》(新闻编辑室)的变种,没有什么创新,最多只是好一点,但并没有脱离原本的形式。
香港跨媒体文化人胡恩威

港产剧迎来“小阳春”?

《新闻女王》是无线电视(TVB)子公司77工作室,与内地优酷资讯科技公司联合制作的合拍剧,自去年11月17日和11月20日分别在内地优酷和香港TVB启播,迅即成为陆港两地娱乐文化的年度热话。尤其是在内地,更加掀起“港剧”风潮:在播放之前就以过百万预约量登上优酷历来港剧预约冠军位置;著名影视评论平台“豆瓣”有超过14万名网友打出平均7.8分的高分;中央电视台(CCTV)报道特别点名表扬;获得多个影视大奖。不过,好评如潮的同时,也有不少观众对剧情的合理性乃至所传达的价值观提出质疑和批评。

在四川长大的香港教育大学文学与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周潞鹭,从小深受香港电视剧的影响,博士论文也是以内地港剧粉丝追星状况探究陆港两地流行文化的关系。对于《新闻女王》在内地的爆红,周潞鹭认为是“一个意外”,而非口碑和收视的“双赢”。

与许多对香港新闻行业有所了解的人一样,周潞鹭批评《新闻女王》脱离行业真实情况,只是仗着内地观众不了解香港“打了一个信息差”,实际上不过是一出“披着职场剧外衣的宫斗剧”。然而,《新闻女王》监制钟澍佳直言:“我拍的不是纪录片,不用真实反映新闻台怎么运作,新闻工作者的真实生活,谁愿意看?”《新闻女王》另一项被诟病的是,没有呈现近年香港新闻自由如何被压制。香港跨媒体文化人胡恩威表示,可从多角度探讨新闻自由议题。但钟澍佳不解:“我没有觉得自由减少了,这是个人观感的问题。”

钟澍佳向《香港01》指出,《新闻女王》大获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优酷通过大数据分析确立了精准的宣传点——独立女性。“一旦选中一个宣传点,会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观众和自媒体都会变成‘自来水’,去引起更大的讨论度。”钟澍佳透露,以后会创作更多“独立女性”、“大女主”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宣传点的把控上,《新闻女王》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周潞鹭看来,部份涉及“女权”的情节实则是对女性主义的“污名化”。例如,剧中角色梁景仁指责唐芷瑶“找个男人嫁了吧”一幕,尽管被许多内地网民奉为圭臬,但本质上是将女性片面地分为“工作的女性”和“不工作的女性”,并抹煞家庭主妇的社会价值。不过,从积极面看,周潞鹭也乐见该剧激起社会对于“女性主义”的反思。

影视辉煌只是因缘巧合?

《新闻女王》在内地大获成功,被一些舆论盛赞为港产剧的“小阳春”,甚至期待港产剧能够借此“复兴”。然而,尽管《新闻女王》确实也在香港引起高度讨论,并且以7天跨平台总收视平均26.9点荣登TVB全年收视总冠军剧集,但相对于1980和1990年代动辄50、60点的收视率而言,还是望尘莫及。事实上,2010年以来,港产剧口碑一路下滑,“港剧已死”、“TVB没落”等言论甚嚣尘上。周潞鹭来港任教之后也发现,本地很多学生已经不再追看港剧,反而有越来越多学生转追内地剧集如《花千骨》、《瑯琊榜》等。

港产剧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观众所热议的“复兴”,到底是怎样的“兴”,又该如何去“复”?回望过去,香港电视文化确实有过辉煌成就,并且走在亚洲地区前列。1957年,香港第一间电视台“丽的映声”成立,将电视文化传入香港。此前,在亚洲当中,分别只有日本和南韩已于1952年和1956年成立了电视台;往后,“亚洲四小龙”当中的台湾和新加坡,要到1962年和1963年才成立电视台。1967年,香港第一间免费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俗称“无线电视”、“TVB”)成立,不但培养观众免费收视习惯,而且开始激励本土影视创作,形成本土化、多元化、充满创意等特色。新加坡电视台开台时,甚至专程来港招聘大批编剧、导演、摄影、剪接、配音等幕后专业人员。

电视产业成功的背后,有经济发展的带动,也有自由创作的功劳。

在经济发展方面,1960至1970年代,全球经济蓬勃为“香港制造”产品提供庞大市场,香港经济就从转口贸易为主转向轻工制造业为主,造就“经济起飞”;至1970年代后期,内地实行“改革开放”,香港逐渐从制造业转移到以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达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市民收入激增,几乎每家都有电视机,看电视也占据了市民的大部分休闲时间。众多广告商、投资商纷至沓来,电视在所有媒介的广告收入占比从1972的34%,攀升至1978年58.5%,整个行业极具发展潜力,汇聚大量投资。

在自由创作方面,“六七暴动”过后,反殖和本土意识擡头,港英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容许制作更多符合本地口味、反映都市生活、折射香港追求的影视作品,港产剧自此兴起,比韩剧、日剧、台剧、内地剧等更早起步。与此同时,日渐衰落的粤语电影在1970年代陷入危机,大量电影制作人才流向电视台,带来了成体系的经验和资源,保证了港剧的质量。需求激增之下,TVB借鉴好莱坞“制片厂模式”,降本增效制作大量剧集,又尊重编剧导演发挥才华和创意,培养出大量有个人风格和扎实技能的知名人物,例如演员周星驰、梁朝伟,导演王家卫、杜琪峰等,被誉为“造星工厂”的“艺员训练班”。

电视市场缺乏有效竞争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港产电视剧在华语影视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最高产量的TVB更是居功至伟。周潞鹭感叹:“港剧乃至香港的繁荣都是一个因缘巧合,既然是巧合,那它终究有不巧合的一天。”自从2013年商人王维基创办的香港电视(HKTV)申请免费电视牌照失败,加上2016年亚洲电视倒闭,再也没有可以有效与TVB争夺市场份额的电视台。TVB彻底失去竞争,形成“一家独大”局面,即使目前已有香港电视娱乐(ViuTV)、有线宽频(开电视)、香港电台等三家竞争对手,但根据2022年TVB财报显示,TVB电视广播业务仍占香港所有频道观众份额的77%。

然而,每逢论及香港电视产业发展,坊间总有“成也TVB,败也TVB”一说:制播一体模式加上艺人合约规限,不仅垄断电视媒体资源,其他电视台发展受限,就算压低员工薪酬,他们也无更好去处;剧集制作以监制为中心,弱化编剧地位,作品质量参差,周潞鹭形容是“让一群会计师去管理艺术”;长年累月没有竞争意识,作品陷于公式化模板,失去创新能力。根据TVB收视统计,自1990年以来,十大最低收视剧集当中,有九成都是在2020年后播出的,其中2021年的《刑侦日记》获最低收视,仅10.2点。根据公司经营业绩数据显示,TVB在2014年盈利能力下滑;2018年开始,归母净利润连续五年为负,累积亏损超过22亿港元;公司市值也从2013年的255亿港元,下降到如今的14.77亿港元。

香港曾经深陷“政治化”的漩涡,社会撕裂之下,在一部份香港观众眼中,TVB的电视剧成了“师奶剧”的象征,甚至被视为一种“电视霸权”,而ViuTV则是“无力”的挑战者——曾被赋予某种政治光环,个别剧集因而大受欢迎,但原创剧集产量太低,主要只在黄金时段播放外购韩剧、日剧,近年开始被批评欠缺独立制作能力、不愿投放制作资源,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结果,香港整体剧集制作水平难有大突破。有别于美国艾美奖、中国金鹰奖、台湾金钟奖等获得当地官方、学术或大型机构支持的跨电视台颁奖典礼,香港目前只有TVB设有嘉许自家制作的《万千星辉颁奖典礼》。

周潞鹭建议,可由特区政府出手成立一个跨平台而又具公信力的电视颁奖典礼,这既能展现对于电视制作人的尊重,又可借着良性竞争促进多元发展,从而升港产剧的水平和地位。

能否重振1970年代的辉煌?

除了自身制作困境,电视产业也不敌网络浪潮的冲刷。胡恩威分析道:首先,串流媒体的流行,转变了观众收视习惯和审美口味。根据内地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交互新趋势报告》,内地智能电视开机率由2016年的70%断崖式下降到2022年的不到30%。其次,传媒行业风险高,变现能力不稳定,不符合香港投资人“付出就要有回报的”的惯性思维。再者,TVB知名艺人、编剧纷纷出走,人才流失严重,专上学校过于着重西方国际排名,教育过于学术化且缺乏职业培训,学生实践能力弱,人才缺口则越来越大。

“政府的政策是破坏的作用。”胡恩威批评特区政府缺乏长远发展文化的观念。例如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发牌制度,只有大财团背景的公司能获得牌照,“他们没有把电视当作文化产业或者创意产业,只是当作他们的公关工具。”周潞鹭泽认为,政府的文化产业支持偏向电影,对电视剧的投入极少,“电视剧在香港的地位出奇地低。”

长久以来“大市场小政府”的不干预的态度,确保了电视内容的独立性,但是也导致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转战内地市场多年的钟澍佳也感叹,港府对于电视剧的支援少,“不管是申请手续还是拍摄上的便利,跟我20年前离开香港时相比没有什么进步。”

对于“港剧没落”、“港剧已死”的说法,受访者们众说纷纭:胡恩威认为港剧已与1990年代的辉煌香港一并没落了,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周潞鹭表示:“这个说法特别地粗暴和粗糙,其实还是偶有经典,但我们不能期待它重回1970年代。”钟澍佳则指出,“港剧的脚步好像慢下来了,是因为整个世界的潮流改变了”,而港剧每年都有突破创新,也不乏代表作,“不能说它是没落。”

港产电视剧也许未死,但那个人人效仿、人人称赞的时代,终究过去了。如今站在车水马龙的互联网时代的十字路口,香港影视制作产业到底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