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DSE考生.二|学习需要氛围,家境决定一切
2022年中学文凭试(DSE)考生特别不容易。从2019年9月算起的三年高中生涯,核心科目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评核准则屡有争议和变动不说,又遇上反反复复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停课”顿时成为“新常态”,面授课时寥寥可数,全日课堂更是少之又少——学校未能发挥培养学习气氛、提供平等资源、促进师生互动等等教育功能,学生亦无法经历校园生活规范——到头来,仍是由家境决定考试命运。
“疫情下的DSE考生”系列三之二
学习需要氛围
病毒肆虐,政府和学校固然需要尽力保护学生健康,同时减少社区传染风险,所以“暂停面授”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防控疫情的同时,当局也不应忽视学校应有的教育功能,以及学生理应经历的校园生活规范,因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需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功能都不能抽离于校园,正如学习需要氛围,学生需要老师。
两年半的疫情,彻彻底底打破学生的正常教育生活,对应届DSE考生来说更是重击。学校原定一年最少的上学日数为190日,但《香港01》早前统计,2020年的中五及中六学生面授日数仅有92天,连一半都赶不上。面授课时不足,网课支援有限,学生学习成效自然大打折扣;而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透过与老师及同学的互动丰富学习经历。
刚刚走出三年高中“迷宫”的应届考生希希和家朗(皆为化名)都不若而同地指出,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学习的场所,正是因为它的学习氛围是在家上网课所不能取代的。例如希希表示,在家学习容易分心,难免失去学习动机:“学校有老师在、有同学在,那种大家都在学习,又互相竞争的氛围,能够让我进入学习状态。”
除此之外,学校也是相对平等的学习场所。从一方面看,不同阶层学生分在同一个课室,接受老师划一的教学方式,学习同样的知识,完成同样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并塑造相似的价值观。但疫情之下,停课、复课、面授和网课不断转换,原本的教学框架不再适用,要追上教学进度已是困难,更枉论育人、解惑。到头来,老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压缩课程内容,留给学生自行消化,学生的学习成效自然存疑。
家境决定一切
另一方面,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到底能不能学进去,表面上取决于个人的自律性,但实质上也是倚重于家庭的经济地位、住屋环境和家庭关系——如果没有了学校和课室这样可谓平等分配教育资源的场所,那学生的出身,基本上就决定了他们将来的人生路。
对于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家庭而言,父母可以聘请私人教师、购买学习材料,透过不同补充学习行径减少疫情对子女学业造成的巨大影响。但对于基层学生而言,网课意昧著失去暂时抽离于社会和家庭以外的学习空间,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扰学习。
一家四口合住一个狭小空间的家朗明言,整个应考过程极其艰辛,“直至今时今日,都没有一个舒适的空间,让我好好温习。”他回想备考DSE期间,在家实在难以集中精神上课、温习——没有自己的书房和书桌,只能在客厅温习;有时电视声量太高,希望调低一些,又会引起家人微言,只好戴上耳机自我隔音......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不少,家人也不是不能互相迁就,而是当疫情遇上贫穷,问题就会雪上加霜。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4月22日正式开考之前一个月,已经尽量减少外出的家朗还是染上新冠病毒,备考节奏顿时被打断,压力和焦虑一涌而上,既怕影响表现,又怕传染家人,但再不安也是求助无门,只能自己硬抗。所幸的是,家朗康复之后,有补习社提供场地供他静心学习。不过,在大量基层学生面前,这样有心的补习社不过是杯水车薪。
来自三口之家的希希,有著类似的烦恼。他独自在家学习,望著杂乱的摆设、杂乱的书桌,集中力一瞬即逝,“很容易分心,还不如躺在床上,看动画、看书和睡觉。”
师生需要互动
教师的角色同样重要。在实体教学时,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过程是即时反遣的,老师透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进程、能力,调整教学节奏。在课堂以外,老师亦会为学生解难,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数学科不感兴趣的希希,坦言没有了老师的即时督促,上网课时尤其心散,随著课题愈见艰深,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仿佛DSE已不复存在。
家朗也谈到,回校领取DSE模拟试成积的时候,教中文科的班主任会趁机跟他聊上几句,提醒他要做好中文科卷一甲部,可惜未能遇上任教其他科目的老师,听取更多建议。而老师们在网上解卷时,也只能够重点阐述全班常见的答题问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若有问题可在课后提问,“但网上授课令同学没什么提问动机。”
希希和家朗都是基层考生的典型例子,早有不同报告指出基层学生学习的种种困难。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在2021年10月发布调查报告,以问卷形式向401名18岁以下基层学童进行网上调查,探讨疫症前后基层学童的学业成绩变化和影响。其中,有逾五成半受访学童表示学习成绩有少少退步或很大退步,逾六成半受访学童表示跟不上学习进度。报告指出,除了家庭环境了限制之外,令学生成绩倒退的最大原因包括:家中网课难以集中、没有指导,难有学习成效;学习支援不足,学生跟不上进度,又导致学习动机大减,陷入“学不懂、成绩差、不想学、又再学不懂”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参加有超过5万人竞争的公开试,能够脱颖而出的考生从来都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