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四|地区工作的百花齐放和日薄西山——官民平衡何去何从

撰文: 刘梦婷
出版:更新: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社区形态随之改变,地区工作自然出现不少冲击。早在十多年前,有人预言社区服务将会成为香港“夕阳行业”,但不少来自慈善社团的社福界人士相信社区组织正在“百花齐放”,而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亦在民间绽放活力。

城市发展改变社区形态,也无可避免地瓦解了由官方和民间共建多年的地区网络。

“三四十年前,居民搜集信息主要依赖电视、报纸等渠道,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街坊邻里之间互通有无非常重要,同时还依靠社工、社区组织者来传播讯息、做一些社区教育工作。”社区发展阵线外务副主任吴堃廉从事社工逾十年来,他常常听到从事社区工作的同行提及,昔日的香港社区形态更加紧密,居民对社区的参与度、社区互动与社区动员能力更高;而如今网络普及化,资讯流通性提高,居民可通过网络成立关注组、征集意见并表达诉求,获取信息成本大大下降,而社区之间的紧密度亦随之有所降低。

但另一方面,随着社区成熟发展,政府逐渐减少对社区发展恒常资源的投入,民间组织的主体性和多样性反而相应增加,诸如街坊组织、业主立案法团、社团同乡会、议员办事处义工队、教会等组织本身所具备的资源相当可观,不容小觑。可是政府担心加大民间组织的资助力度,可能变相壮大反对声音,届时可能为政府施政带来阻碍;但吴堃廉认为,社区工作可为市民与政府建立真正有效的沟通桥梁,政府应该理性思考民间反对声音及其背后原因,不要因为害怕反对而牺牲地区服务质素,毕竟......

详细内容请阅读第322期《香港01》电子周报(2022年6月20日)《地区工作的百花齐放和日薄西山——官民平衡何去何从?》。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电子周报,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吴堃廉指出,政府担心民间组织壮大后会发出反对声音,但他认为,社区工作可为市民与政府建立真正有效的沟通桥梁,政府应该理性思考民间反对声音及其背后原因,不要因为害怕反对而牺牲地区服务质素。(陈苇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