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谷针”措施需合理 莫令巧思变坏事

撰文: 郝子雨
出版:更新:

特区政府推出“全城起动快打疫苗运动”,宣布自下周四(6月10日)起,D类食肆同台三分之二人已打针,最多12人一台;另落实公务员可享有新冠疫苗假期,每接种一剂有一日有薪假期。公仆接种率尚未达标,医护接种率亦不足三成。若公务员、医护都不愿接种疫苗,又怎会令市民愿意相信疫苗的好处?截止目前,本港的接种率仍低于两成。为响应政府“谷针”的号召,社会各界各出奇招——打针抽奖送豪宅、针后安排“相睇”、打针送机票……然而,谷针没错,但若偏离了轨道、怪招频出,不仅起不到鼓励打针的效果,还会变成以“有着数”、“hard sell”的形式“骗人打针”的行为。

接种诱因逐渐偏离航道

香港中文大学调查发现,有6人验出新冠病毒的抗体,反映早前曾感染但从未确诊,并以此推算出本港现时约有两万名还未被发现的隐形患者。第四波疫情刚刚结束,为避免第五波疫情发生,应尽快达至多数人免疫。尔后,社会上谷针怪招频出,甚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大多数谷针措施都处于“正常”范围,例如港铁将为已接种市民送出一年内无限次搭乘港铁的500张全年车票;机管局会分别送出五万及一万张机票,给9月前接种疫苗的香港居民及机场员工;信和集团旗下的屯门市广场、奥海城、荃新天地,自4月底起截至5月31日,对已接种疫苗的S⁺ REWARDS会员送出商场现金券、饮品券或咖啡券;行政会议成员、饮食界立法会议员张宇人亦在出席电视节目时表示,饮食业界将于 7 月为已接种疫苗的顾客提供七折优惠,计划已有逾千间食肆报名……

然而,“响应政府疫苗接种计划”的谷针巧思,却渐渐“偏离了航线”。日前,信和集团及华人置业宣布,将捐出凯汇的一房住宅单位,价值约 1,080 万元,作为抽奖活动的终极大奖,送给已接种的香港永久居民。行政会议成员、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林健锋在电视节目中表示,商界有婚配公司建议,向已接种疫苗的男女市民提供“婚姻配对套票”,为其安排见面……

信和集团及华人置业宣布,将捐出凯汇的一房住宅单位,让已接种疫苗的市民抽奖。(罗君豪摄)

接种疫苗是为达至多数人免疫的效果,令香港免遭下一波疫情的困扰,更能够恢复与各地的往来,恢复经济活动。然而,现在这类巧思怪招,却似乎旨在藉帮政府谷针,不断“博眼球”,以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况且,偏离航线后的接种诱因,很容易好心办坏事,给人以“有着数”的观感,不利于在社会树立真正的“接种疫苗,护己护人”意识。

人民公仆本就应牵头

商家“各显身手”,政府亦加入“谷针大军”。5月31日下午,在政府记者会上,公务员事务局局长聂德权指,自6月1日起至8月底,公务员及政府雇员接种每一剂疫苗,可获一日假期,而此前接种的人士可获补假。他表示,政府作为全港最大雇主,应起带头作用。会后,有记者问目前政府雇员的接种数量,聂德权回复称公务员是自己预约接种的,故当局并无掌握接种的具体数字。

作为公仆,政府带领公务员团队牵头接种疫苗,是应尽的本分,但现在竟需两日假期作为诱因,实在令人费解:公仆本心何在?聂德权称政府为“全港最大雇主”,然而,这些“雇员”又岂止是普通打工仔——他们是要为市民服务的人。相信公务员宣誓时声明的“尽忠职守,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并非只为走过场。

政府和商界齐齐“谷针”没错,但若偏离了轨道、怪招频出,恐会造成反效果。(梁鹏威摄)

公务员的使命是为市民服务,而非只是享受普通市民无法获得的福利。早前的《财政预算案》中,政府预留近2.46亿元,用于奖励4,500名公务员及其一名同行亲友旅游,2人同行最多获资助约5.5万元。公务员虽然辛苦,但现时社会经济萎靡,政府更面临严重财政赤字,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一味奖励公务员,实在愧对人民公仆的本职。

除公务员外,公营机构亦纷纷响应政府“疫苗假期”的措施,积金局、房委会、保监局等均展开相关安排。医管局亦表示,员工接种每剂疫苗会有一日特许休假,且适用于已接种的员工。医护最应清楚疫苗为社会、为这个被疫情折磨的世界带来的好处,同时,医护人员身处抗疫最前线,更应保护好自己,才能救助病人。然而,现下医护接种率仅三成,无异于向市民传达出一个讯息:连专业医护都不愿接种,疫苗一定不安全!而如今,医管局竟也要向医护谷针,市民对疫苗的信心只会不断下滑。

“疫苗奖赏”应回归“共同抗疫”意识

在上述记者会中,特首林郑月娥指港府及商界将提出各种“疫苗奖赏”,这本无问题,在社会接种意欲仍未达至理想时,谷针措施的确不能停。但问题是,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各界,都应回归本心,切勿为吸引更多目光而令巧思办坏事。

聂德权早前被问到提供“疫苗气泡”等接种诱因措施是否“谷针”时回应称,此乃政府用各种方法提高接种率,并反问:“咁又有咩问题呢?”诚然,问题并不在于政府提供诱因,但若忘记鼓励打针的根本目的,盲目谷针反而会带来负面作用,令市民产生逆反心理。

袁国勇建议接下来的防疫措施可根据市民是否有接种疫苗而作“区别对待”。(廖雁雄摄)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指出,本港第四波疫情虽已完结,但疫情“久守必失”,第五波疫情肯定会再度来袭。他亦倡议,在接下来的防疫措施上,应根据市民接种疫苗与否,予以“区别对待”:已接种的学生可如常返学,否则便只能网上上堂;当局不再缩短食肆营业时间,惟已接种的市民才可全日堂食,且未接种者不可光顾晚市;当楼宇出现垂直或横向传播时,接种者可居家检疫,否则便要撤离前往检疫中心。

如此对策,不仅能够激发民众接种意欲,更重要的是,这些类似规定会令市民清楚认知到,接种疫苗是为自身、为身边亲友乃至全体市民健康考量而做的举动,而非政府盲目催谷、“hard sell”的产品,更非商家用来招揽目光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