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值得一个更好的建制派
近日,网上流传一份疑似“建制重量级人马”编撰的《关键一年︰建制阵营重整旗鼓策略》报告,当中提出对建制派以至中联办的不少改革建议,并敦促建制派在未来一年立法会选战前不要松懈,以免反对派有机可乘。报告更提出不少制度内的“改革计仔”,包括建制派议员及政党应放下山头主义、巩固相互之间的协调、加强沟通及舆论工作等看似务实的建议。
撰文︰石中坚
综观世界各地政治体系,“建制”本身在政坛未必是一个贬义词。新加坡的建制象征着有为而治的菁英,英国的政治建制代表着根深柢固的民主管治系统,就连美国也正靠着建制内部有“质素”的人才在系统内“抗衡”特朗普民粹主义下导致的畸政。那为何“建制派”在香港却被舆论炮轰为“不思进取”的“收成期”得益者?
问题症结并不出于北京或中南海最高领导人,也并不在于“建制”此概念的本质。任何良好政制皆需一个有力、有效的管治班子,实行官民共商、以民为本的管治。加入建制、进入特区班子,理论上应该是一种荣誉,而非单纯是一份工,或政治分赃。正如香港需要一些能够议事论事、不胡乱以破坏及僭越底线为本的反对派,我们也值得一个更好的建制派—一个能够急港人所急、促进陆港融合及沟通、海纳百川的政治联盟。
建制派需要什么样的改革?以下有几点跟读者分享。
既需小修小补 更需前瞻性思维
第一,建制派需要宏观管治蓝图,而非单纯的小修小补。小修小补的政策固然有其必要,小市民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捉襟见肘、中小企短中期营业艰难、餐饮业在示威及疫情下雪上加霜,这种种问题确实能透过一次次的派钱、派糖解决。而建制派议员在争取地区工程及拨款,以至协助“老友记”及年轻人渡过时艰等层面上,绝对不是没有“交功课”。但是,一个大城市的立法会议员和政客,其职责并不止于地区政治及“即时政治”层面,更需要拥有宏观管治理念和前瞻性思维。
什么叫做“宏观蓝图”?很简单,例如地产、金融垄断下的经济毫无抗逆力可言,我们如何能够进行全面再工业化?在发展智能及生物科技方面,建制派对现有香港配套有何意见?在教育改革层面,除了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的“搞搞通识”,有没有考虑过在人工智能及经济机械化下,中低端服务业人口可以如何“保就业”?
结构大于结果、人才重于资源。盲目地要求政府调拨资源,去进行一些对香港持久竞争力于事无补的“大白象工程”,非但会令选民失望,更令不少对香港前景感到悲观的资本家及投资者,在政治动荡及停滞不前的管治下黯然离场。进入香港的“红色”资本家固然能够以香港为融资及走进国际的基地,但这些资金是否能够流向香港基层的口袋中,助他们力争上游?这些问题,并不应该单纯由政商权贵思量,而是需要有质素的建制派政客力陈己见,痛陈利弊。
我们并不认为建制派里面没有人才。“蜀中无大将”是一个美丽谎言,但大将必须摒弃山头主义,集思广益,招揽具备海内外管治及研究经验的贤能,为香港重新开拓改革之路。变革求的不只是形式上的“变”,更需要实际上的“革”…
石中坚
一群对香港未来抱有希望的90后
相信香港必须自身从根本上改善管治
才能在环球政治中及中国崛起下维持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让“一国两制”重回正轨
上文节录于第23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9月21日), 文章原题《香港值得一个更好的建制派》。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封面故事】当法治遇上政治—傅华伶与陈祖为对谈 如何跨越央港话语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