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抗疫.二】社运撕裂安定 音乐重拾信念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内地音乐平台酷狗音乐统计,仅该平台就有超过3,800人参与抗疫歌曲创作,上传平台4,500首歌曲。再加上大量涌现的音乐作品和音乐现场,不禁让人反思音乐的多方功用。
承接上文:【音乐抗疫.一】线上音乐会鼓励大众 歌声用于治愈人心
历史上,音乐集结来自全球的爱与关怀,共同面对社会动荡,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中不得不提的、被无数理想主义青年追捧为“音乐圣地”的“胡士托音乐节”(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去年迎来了五十周年生日。
1969年的那场主题为“爱与和平”的音乐盛宴,被认为是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在这之前,美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美国总统甘廼迪和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先后遇刺身亡,越战给美国人留下阴霾,各类民权运动不断,反战的嬉皮士运动达到高潮。创办人米高.兰(Michael Lang)、约翰.罗柏兹(John Roberts)、乔尔.罗斯曼(Joel Rosenman)和亚提.克恩菲尔德(Artie Kornfeld)期望用艺术治愈混乱的世界,不带任何商业目的,单纯用音乐让人们忘记时下经历的苦难和动荡。
这个音乐节在美国作家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的小说《伊甸园之门》获评价为“只有一次音乐拯救了世界,那就是胡士托”。
十五年后,1984年,英国歌手菲尔.柯林斯(Phil Collins)看到新闻中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人民,长期处于饥荒状态,于是在当年的圣诞节之前提出设想,由鲍勃.格尔多夫(Bob Geldof)担任召集人,由数十位当红艺人以“Band Aid”为名共同灌录单曲义卖,将义卖所得援助这些非洲饥民。
格尔多夫创作了歌曲《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并邀请数十位当红歌手演唱。该单曲在1984年迅速热卖,唤起愈来愈多人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展开行动。 次年2月28日,45位当红歌星齐聚美国洛杉矶某录音室,其中包括巴布.狄伦(Bob Dylan)、米高.积逊(Michael Jackson)、史蒂夫.旺达(Stevie Wonder)、莱诺.李奇(Lionel Richie)等。之后,格尔多夫更决定举办一场演唱会,进一步筹集善款,资助非洲饥民。
1985年的7月13日,一场名为“Live Aid”的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以接力的形式演出,同时在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开设分会场。这场音乐会后来被人们称为地球上最伟大也最重要的表演。让人们意识到音乐或许可以改变世界。
“Live Aid”的演出一共持续了16个小时,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电视直播节目之一。伦敦现场共有72,000人参加,包括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音乐会上,歌星和音乐家带来了名人效应,更重要的是,这种无国界的语言感染了每一个听众,让整个世界都浸淫在无私的感情中。
美国女演员珍.芳达(Jane Fonda)当时这样评价“Live Aid”:“这不只是个星光熠熠之夜,而且是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最高尚的时刻。它说明,流行音乐在过去几年产生的众多的歌星,对这个世界具有责任感。”
如今,三十五年过去了,我们因为疫情见证了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Live Aid”。 如果说,1985年为非洲义演可以看作是西方世界对非洲人民施以援手,那么,此次的“One World”、“相信未来”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音乐表演则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社会运动中的音乐力量
此外,在社会举行大型公共活动,音乐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在大型的社会运动中,甚至可以被视为武器。因应时代而出现的社运歌曲,往往成为个中无形的利器。在纪录片《凛冬烈火:乌克兰为自由而战》中有一幕,一位乌克兰年轻人在占领广场上弹奏萧邦作品《革命》。琴声入人心,激励抗争的人们更加团结。
2003年的香港,沙士疫情让社会人心惴惴不安。香港跨界别人士一起推动了“心连心全城抗炎大行动”,其中主题曲《香港心》更勉励了当时的港人,治愈了忧虑和恐慌情绪。
在去年香港的反修例风波中,商场大合唱、国歌大合唱甚至是《愿荣光归香港》等出现,其本质也是以音乐连接人心,让人看到音乐和社会密不可分的关系。
5月5日,“香港再出发大联盟”成立,为了鼓舞人心,联盟联袂香港多位知名歌手,共同演唱了主题曲《再出发》。联盟副秘书长、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副会长黄英豪介绍说,希望用一首“打动人心、易于传唱”的歌来团结人心,他更表示,日后会推出普通话版本,让更多华人听到这首歌,把香港人的心声带给世界。
有人说,这样的音乐被政治和意识形态所摆布。例如前文提到的许冠杰的《同舟共济》一曲,就因为受特首赞许,而被异见人士批评其政治立场。
香港民主运动过往也有不同的歌曲,例如纪念“六四”的《自由花》、2014年占领运动的《撑起雨伞》,以及港人游行时经常高唱Beyond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更别提近期的《愿荣光归香港》。
期盼音乐创作唱出未来
音乐无法治愈身体上的疾病,却能抚慰心灵的创伤,带来极大的精神鼓舞。艺术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爱好,增强了信念和力量,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积极发挥其社会性的作用。人和人,社会和社会之间的隔阂会因为语言、观念不同而产生,音乐正是可以突破藩篱,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媒介,比起文字、图片和口号,音乐具有超越种族、跨越国界的感染力。
曾经,在利益的驱动下,音乐大多充斥娱乐至上和商业元素,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如今,音乐的社会意义因为疫情,再次被人们重视,意识到艺术终究是服务大众的,不能被金钱所左右。
音乐有无数可能性,今天的疫情可以让人们抛开一切,专心欣赏音乐带来的:感动、鼓舞、治愈。希望民众可以一如歌声中所唱,尽快度过疫情考验。未来,音乐或可以成为更为纯粹的鼓舞人心的一剂良药。
在当下,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人类命运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在普遍联系中互相依存,整个世界可以说是息息相关。面对来势汹汹、威胁全人类的病毒,合作是必然的。实质的行动可以带来有效的作用,艺术则用一种不带偏见、不带任何政治立场的方式,将全人类联系起来,共同抗疫。
就像《We Are the World》歌词,音乐团结全人类,艺术拯救人类自己:“天下一家,我们是未来。我们要创造光辉灿烂的明天,让我们奉献。这才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在拯救我们自己。要创造一片新天地,全靠我和你。”
上文节录自第215期《香港01》周报(2020年5月25日)《音乐团结民心抗疫 歌声无国界治愈全世界》,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或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