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教育】拓展应用学习为大势所趋 香港如何择善而从?
香港社会对大学学历的坚持根深柢固,普遍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年轻学子在学术教育路上勤学苦练,无不是求一张“沙纸”以作投身社会的入场券,对学术教育的崇拜更使应用教育沦为次要选择。然而,过度倾重学术教育,或会忽略学生多元潜力,导致人才培养未能匹配市场所需。因此,当局有必要推动应用教育,呼应社会配合未来发展。
据考评局资料,香港高中生对“应用及职务教育课程”参与度徘徊在10至15%,远低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平均值42%的国际标准。学术成绩挂帅的教育制度下,香港中学文凭试(DSE)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重心倾向“学术教育”,漠视“应用教育”,有形无形地影响了学生价值观,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发展,使非学术类人才被忽视。
从2000年开始,政府仿效其他已发展地区扩展专上教育,推动发展副学士学位,提升高等教育普及率,以配合知识型经济需要。政策卓有成效,《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主题性报告:青年》指出,受专上教育青年人口在十年间显著上升,从2006年的275,328人,上升19.6%至2016年的395,079人,占青年人口的50.9%,即有一半青年持专上教育学历。
太侧重学术型学位 不利于知识型经济
然而,香港的高等教育学位中,绝大部份都是学术型学位,只有小部份自资院校开设类近的应用学位,所占比率大概只有15至17%;换言之,学位的大幅增加,也只是学术型学位的大幅增加,至近年开始浮现“重学术、轻应用”的后果。
《2018人才短缺调查》报告显示,76%雇主表示对物色合适的技能人才感到困难。另外,新论坛及新青年论坛的《香港各世代大学生收入比较研究报告》可见,2007至2017年间,经理及行政人员、专业人员以及辅助专业人员等高技能劳工只增长了224,600人,而大学学历劳工却增加了402,400人。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增长减慢及发展知识型经济步伐缓慢,高技术职位创造速度远远未能追上人力发展;面对高端职位市场饱和,持学位人士转向从事较低端职位工作比率同比攀升,截至2017年,有16.4%大学学历劳工从事低技能职位,即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错配现象。
综观OECD情况,大部份已发展地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力推动应用导向教育,经历一系列改革后达到学术与应用教育双轨并行的局面。学生能够按自身的兴趣及能力多元发展,选择“学术”或“应用”教育道路,两轨之间极具弹性,能灵活互换,不会让学生“一去无回头”,培养多元人才匹配社会需要。
欧洲企业参与推动 应用教育紧贴形势
绝大部份OECD国家从高中已把学生明确分流,就学术或应用教育导向因材施教,两者均有相关高等教育学位衔接。例如在英国,学生完成等同中五的十一年级后,就可自行选择就读学术型的A-level及IB课程或职专型的国家职业文凭(National Diploma)课程,前者能升读大学,后者能修读高级国家职业文凭(Higher National Diploma)课程,其学历等同大学学位课程一年级或二年级,社会上亦高度承认。
在芬兰及德国,高中同样实行职业与学术并列体制,学生完成初中课程后可以选择升读职业型或学术型高中,毕业后可升读普通大学或应用科技大学。
根据德国联邦数据统计,德国在2018至2019年共有426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216所是应用科技大学,106所是综合型大学,可见德国的高等应用教育比率甚高。当地应用科技大学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出现,在工程、经济、社会及资讯科技领域提供应用型高等教育,以培养相关的应用型专才。其中较著名的应用型大学Reutlingen University,其商学院课程有别于传统学术型学位,强调国际性、跨学科及实践导向,更贴合企业需要,在德国本土各评鉴指标中名列前茅。
以国际商务学士(BSc International Business)课程为例,整个课程总共分为七个学期,头三个学期主要学习基本理论,当中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法律、公司财务原理及跨文化商务沟通等等。接着第四个学期则是占课程30学分(credit),为期24周总共780小时的实习,以及60小时的实习座谈会与教授分享及检讨实习内容。第五学期就是海外学习,到别校修读一个学期,以便了解其他国家教育及企业文化。第六及第七学期则在市场营销(Marketing)、策略(Strategy)、金融(Finance)、领袖(Leadership)、经济(Economics)及数位商业(Digital Business)等六大专业领域中选择专攻其中一或两个领域。
从课程设置中我们能发现几个特点,院校提供基础到专业程度实用知识,并且在课程中硬性规定学生必须到企业实习,学以致用,将理论转化成行业成果;同时极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学生在国际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反观香港,大部份学术型大学虽规定学生到企业实习,可是除医学、护理及酒店管理等应用型学科会较多实习时数外,普遍都不超过6学分,只有一至两次暑假实习。倘若学生想更了解及贴近市场,只能自行寻找企业争取更多实习机会。相比起应用教育学位,学术型学生实践机会及经验较为逊色,投身职场后或未如应用型毕业生得心应手,雇主要花更多时间培训。
芬兰同样毫不吝啬投放大量资源到教育中,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统筹职业教育,统一各校设施、教学及考核标准。其次是实行免费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学校学费全免。再者芬兰教育局设有专门的品质监察机构,每两年对所有职业学校进行督查评估后向社会公布,让整个职业教育体制更细致及严格,小至理发师也需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企业用人的必要条件。
当学生完成综合型初中后,除了选择升读一般学术高中外,亦可选读职业培训学校,展开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VET)。课程针对劳工市场需要而设,提供实用的在职学习机会,涵盖八个范畴,提供100多项进修课程,并获得50多项职业资历认证,使毕业后便能投身职场。当VET毕业学生有意继续进修,就算没有应考芬兰全国大学入学资格考试,也能透过职业资格考试所取得的初级职业培训资历,报读普通大学或应用科技大学。
回到香港,现时高中应用教育方案主要为应用学习课程(ApL),为同学提供非传统术科类型学科选读,其内容涉猎甚广,共有六个学习范畴以供选择,分别是创意学习、媒体及传意、服务、应用科学、工程及生产及商业、管理及法律。同学能按自己兴趣,并能够自由选择,透过应用和实践学习掌握不同技能。
曾就读航空学应用学习课程的Sunnie表示基于想成为空姐所以报读,认为课程内容能提供正式空姐训练,能抵免日后入职培训时间,而且能及早加深对这行业的了解。大部份ApL课程紧贴业界最新发展,学生能学到与业界接轨的实用知识,切身了解到行业运作。
Sunnie续指,在ApL能获得及体验到有别于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与经历。她分享道,当时院校全费资助他们到广州的航空公司参观,又提供机会让他们体验从香港坐直升机到澳门。此外,课程导师都是业界人士,可分享亲身经验,比起学校里只会叫“考好DSE入U”的老师,更能够帮助他们作职涯规划。相对于坐在班房上听课的传统学习模式,她表示更喜欢这种“贴地”的学习模式,走万里路亲自体验行内运作。
上文节录自第20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2月24日)《拓展应用学习为大势所趋 教育多元化 香港如何择善而从》。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