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教育】循序渐进完善制度 自资院校作开路先峰
应用教育比传统学术更紧贴市场发展,为学生提供贴合行业需要的培训机会。然而,拓展应用教育并不可能把海外成功经验照办煮碗移植到香港,应从现今情况下循序渐进完善制度。
承接上文:【应用教育】拓展应用学习为大势所趋 香港如何择善而从?
然而,应用学习课程虽吸引且切合业界,但根据2019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报考统计,报考乙类学科应用学习课程人数只有3,628人,占整体考生7.7%,可见选读ApL课程参与度远低于传统选修科。Sunnie坦言:“选读ApL只有两类人;第一类是成绩不好的人,因为成绩好的人,预料自己能在选修科获得第5等甚至摘星,而ApL最高分都只被当成第4等,读ApL只会阻碍自己升读大学。第二类人就是很早就知自己对某领域很有兴趣或立志日后投身于某个行业,所以修读。”
迷信入读传统大学 港生回避选修ApL
现时ApL最高成绩“达标并表现优异(II)”只被视为等同文凭试第4级或以上,让ApL沦为“次等学科”,构成“读唔成书”的学生才会选读的标签,即使成绩优异的学生有意选读,亦会考虑到可能影响升学而却步。
虽然现时应用学习课程内容实用且吸引,能提供机会给高中生探索生涯志向及启发多元发展,但在衔接升学与资历认证方面,未如芬兰理想,大幅降低学生选读意欲。
平情而论,欧美国家社会福利政策及社会文化上与香港差异甚大,不能照办煮碗把其教育体制移植到香港,理应在香港社会框架下,参考外国成功经验,择善而从。
自资高等教育联盟主席钟志杰表示,学术教育固然重要,但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学术教育训练或未能培训相应人才,应扩展应用教育,以补现时不足。他续指,相对于外地,香港应用教育方面还是新手,不能一蹴而就,过于仓卒定会带来极大回响,应先树立好的应用教育榜样,循序渐进地推广应用教育。
他建议为应用教育学生提供更多到企业参观与实习的机会,甚至到外国的应用教育院校作短期交流,让学生及老师能从中取得经验。他分享道:“曾经在外访时会见德国的部长级官员,他们很自豪地表示自己是应用教育体系出身的”。钟志杰认为,当香港最优秀的学生也会考虑选择应用教育,让人不再感觉是次等学科,就是理想的状态。
自资院校增灵活性 办新课程回应需求
团结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凯杰则表示,有些国家的教育分流比较极端,如德国及新加坡,它们在初中已经把不同类型学生分流,但现有“走回头路”的现象。德国过往把学校分成文理及其他应用型中学,可是现在有些地方开始把不同类型中学合并,到高中才开始分流,把分流的周期延长。
新加坡则在去年3月提出名为Subject-Based Banding(SBB)的教育改革,取消在中学按成绩分流。因为他们理解到,如果从初中就开始分流,容易造成标签效应,把中学分成一等学校、二等学校,等等。
郭凯杰强调,当我们评价世界趋向、参考海外经验时,亦要顾及到可能会带来问题,切忌矫枉过正;需要留意到一方面各地愈来愈重视应用教育,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都着重在高等教育方面推行,反而在中学分流并没有做得很明显,甚至“走回头路”。
他指出,现时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资助大学开办或更新一个课程,审批过程需时过长,而应用学位最重要是与时俱进。倘若课程像过往会考时代为人诟病的电脑与资讯科技科(CIT)般,仍教授几近淘汰的旧程式语言,课程便会失去吸引力。反之,自资院校开课较能回应市场需求,如果它们见到某些业界需要后有意开办一个课程,可能一年时间便能做到,这个灵活性能够帮助自资院校更易开办应用学位。因此,他认为该从自资院校作为切入点,反向地刺激传统教资会资助大学,形成良性竞争,促成教育生态的转变。
社会高度参与是欧洲国家职业教育最鲜明的特色,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能与社会及企业对接的人才,因此学校会紧贴社会及企业的人力需求。在课程开发时由不同行业的雇主、工商界代表、专家、老师及学生共同参与,企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企业及学校之间往返,形成“三文治式”学习。相反,香港大部份院校都是自行寻找企业合作,钟志杰认为这差异源于西方国家政府与企业之间有很多不同协会(chamber)作为桥梁,让企业提供一定数目的实习岗位,给予修读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香港没有这类型的协会。
政府需要整合资源 助职专建良性循环
对于促成职业教育与业界的合作,郭凯杰认为涉及数个重点。一是政府怎样强化整体的规划,其中牵涉到跨局规划;二是政策层面上有很多事可以做,例如怎样从一个经济上的规划去到人力上的规划,再去到教育上的规划,再把它们连贯起来,使得开办出来的学位符合社会及业界需要。
他认为新加坡是一个很好例子,它们有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计划委员会,从经济、就业及教育规划三方面协调相关政府部门。现时香港政府有一个由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主持的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但郭凯杰留意到,这委员会从2018年至今只是在资料性层面做得比较多,例如升学就业网站及咨询平台,在规划层面上就着墨较少。
郭凯杰说:“很简单,当政府考虑完经济规划,人力资源需要什么人,再想教育,少不免就会碰到学位的分配及规划。”他认为教资会都应该参与其中,政府不应该仅仅鼓励院校多点找业界合作,而可以做得更多,从政策层面上支持整件事发展。
再者是教育资源,现时UGC一年的学费单位成本是242,000元,学生只需支付42,100元,余下由政府资助,自资院校则没有这笔资源。现时虽然有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SSSDP)及免入息审查资助计划(NMTSS),但两者均是针对学生的学费资助,院校没有受惠。钟志杰表示,应用教育成本较大,又未必有很多同学选择,自资院校即使不求营利,也要考虑会否亏本,否则无法维持教育。他续指,若自资院校需要开设应用教育课程,政府应提供一定支持,现时只有一两间院校开办比较应用型课程,理应更多院校参与,才能让社会对此更加尊重。
政府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推出“自资专上教育提升及启动补助金计划”及“改组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支援自资院校开办符合市场需要,但成本高昂的学位。郭凯杰认为这样打破了过往自资院校要自负盈亏的思维,或能给自资院校更多帮助。
对于外界有声音,质疑政府资助自资学院会否牺牲了自资学院的自主及灵活性,他认为接受资助无可避免会受到监管,但是也不用过分担心,以直资中学为例,虽受政府资助,但中学都能保留相应的自由度。他续指,现时情况是自资院校课程参差,当放任给自资院校,有些学校无可否认是做得好,但是,有些快要倒闭,课程参差导致吸引力不足,没有学生报读,就很难达到学术与应用教育并行的理想状况,所以政府有必要加大力度去支持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
上文节录自第202期《香港01》周报(2020年2月24日)《拓展应用学习为大势所趋教育多元化 香港如何择善而从》。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