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学童.一】一日双城求学 跨境生问题多引家长顾虑

撰文: 张家佳
出版:更新:

工作日的清早,罗湖口岸来来往往的过境旅客不算太多,拉着行李箱的大多是前去香港观光的游客,步履匆匆的是通勤的上班族。一条特殊的过境通道前,排着一群小朋友,从六、七岁孩童到十几岁的青春期少年,或安静乖巧,或嬉笑打闹—他们是每日往返深港两地求学的跨境学童。
香港回归至今,跨境学童的人数从当初的几百人慢慢发展到将近三万人,占口岸经常往来的跨界旅客数量百分之四左右。今年,部份跨境学童因为种种原因而退学,在家长和学校中引起些许骚动。有舆论担忧会演变成为一股“退学潮”,影响香港教育界。
是察觉日益不稳定的社会局势,还是感受到深港教育逐渐接轨?学生和家长选择回内地上学还是继续留守港校?众说纷纭。

李婷认为香港的教育质量较好,因此选择将孩子送来香港上学。(高仲明摄)

李婷是一个年轻时尚的妈妈,已经有三个小朋友。一个寻常星期五的下午,她匆匆在上水中心吃了一个简易的下午茶作为午餐后,赶到东华三院港九电器商联会小学门口,和许许多多家长一样,等待自己的孩子小黑下课。她们一家住在深圳福田口岸,她会花费约两个小时接送儿子来往深圳和上水上学。

霏霏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就起床,洗漱出门,早餐在路上解决。到达罗湖口岸的时间大约是七点。她的小学也在上水,每天早晨上学的时间是8点15分。

小黑和霏霏的上学路上跨越了两座城市,连接了两种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港式教育成为很多身在内地的家长心之向往,也是万千跨境学童的特殊经历。像李婷这样的跨境家长早已经习惯,而才八岁的霏霏却不懂,她只是在偶尔有起床气的日子会向领队老师抱怨,路上太着急了。

一日双城,这是深港跨境学童典型的求学旅程。

很多跨境学童会选择在口岸附近的学校就读。(高仲明摄)

李婷是典型的双非跨境学童家庭,即父母双方皆不是香港永久居民。她和先生来自福建,独自在深圳经商,打拼十几年,已经在深圳置业安家。2012年,梁振英在当选行政长官后,推动“零双非”政策,所有公立医院无限期停止接受非本地孕妇预约分娩,私立医院在2013年1月1日也停止接受预约。李婷是在香港推行该政策前,在香港生了最小的儿子小黑,让他拥有了香港身份,同时也可以获得在香港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一家为了方便孩子上学,甚至把家安在深圳福田口岸附近,步行即可达到口岸。

小黑今年就读四年级了,其实,他已经不大需要李婷接送,这次妈妈特地赶来接受访问, 面对记者的提问和拍摄,小黑显得十分腼腆。他安静地听妈妈告诉记者,“送他来香港上学,虽然交通麻烦,但是这边的学校教育质量好。”

霏霏妈妈Susan曾在港求学, 她曾经是一个港漂,来自湖南的她于2007年来香港读研究生,一年之后毕业,选择在香港工作,认识了已经在香港拿到身份证的先生,随后结婚、生子。Susan在香港接受教育的经验,让她对香港的学校和环境一度充满信心,于是,在孩子适龄时,毅然决定让拥有香港身份的女儿留在香港求学。

但是,他们的居住地却在深圳。Susan与丈夫均从事保险行业,“我们的工作不太需要坐班(留在办公室),客户也多在内地”,深思熟虑下,在霏霏准备上小学前,决定搬到深圳,“深圳的房价、物价较便宜,硬件设施和香港差别不大,当时就觉得在那里生活比较舒适。”为了更为宽敞和适宜的生活环境,也为了孩子的教育,霏霏成为跨境学童的一员。Susan与丈夫工作繁忙,孩子的接送通常是由学校的老师和阿姨完成。但是如今,Susan考虑让孩子回深圳上学。

早在2017年,深圳开放政策接收港籍学生,造成跨境生回流现象。(高仲明摄)

港籍学童回流有先例

早在2017年,就有港籍学生回流深圳上学的现象。当年深圳开放政策,市教育局发布一份2017-2018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新生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港澳籍学生可以和非深圳户口学生一样申请参加积分入学。根据大陆媒体人民网的采访调查指出,“深圳放开香港学童申请积分入学,在深圳的港童家庭掀起较大反响。根据积分政策,拥有房产、居住时长及缴纳社会保险时间等都算是重要加分项。”

有家长表示,好的学位竞争激烈,即使排不上,也能够接受。学童能回深圳上学,也节省了时间和财力,不少家庭表示支持。立法会议员刘国勋曾表示,“这样的政策调整,既能让内地港籍学童不用跨区就读,也进一步减轻北区区内学额紧张的情况,带来双赢。”

天水围和上水所处北区等地学童较为集中,许多小学部份年级有超过半数的跨境学童。但是,2017年政策发布之后,有小学表示该学年派位后未有入学的小一生比率较去年高出20个百分点,相信和政策有一定关系。

跨境学童大部分集中在上水的学校,学生数量近年来逐年减少,引起学界关注。(洪琦琦摄)

社会运动令家长担忧

两年之后的今天,跨境学童回流的历史又重演了。但这次又和什么原因有关呢?在社交网络上跨境学童的群组中,率先出现一些家长表示因为担忧孩子安全,决定从今年新学期起孩子不再跨境上学。根据本港一些媒体报道,因为反修例风波持续半年,家长担忧社会局势问题,于是申请退学。在学界方面,有的学校表示今年仅录得个位数的跨境小一新生,较往年呈断崖式暴跌。圣公会天水围灵爱小学今年共取录七名跨境小一新生,校长称虽无入读小一的跨境生退学,但相关人数较去年减半,二三年级则有数名跨境生退学,原因不明。屯门兴德学校亦有三名学生退学。

李婷告诉记者,小黑班上有一个小朋友这个学期退学回内地了,“这比较少见,因为他们是小学高年级了,回内地要重新适应(内地教育体制),相当于重新开始。”背后原因,李婷表示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身边逐渐有学童选择了回去。

霏霏的班上也有同学离去,Susan听闻这个消息后,还是忍不住多看了一些上水周边的新闻,想看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影响孩子的消息,有时她暗自在思考,早点让孩子在深圳上学,是不是有助孩子成长的选择。

家长担忧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影响孩子日常上学。(洪琦琦摄)

Susan的跨境学童微信群中有三百多人,曾经讨论的内容不外乎是香港学校资讯的分享。但是,在2019年下半学期,陆续有将近五六十位学童的家长开始询问深圳学校招收港籍小朋友的情况。“每天都有十几个家长在群里讨论深圳学校的教育质量,感觉有的爸妈做了很多功课。”

Susan偶尔也参与一些类似话题,她发现2019年9月份的开学季,家长群里有七八个孩子已经回深圳上学了,包括霏霏熟悉的小朋友。其中原因多样,但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家长说,“香港最近闹事的都是学生,这里的教育出了一些问题,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将来也无法认清事实。”

另一位家长直接预测,这样隔三差五闹事,孩子的课程会受影响。反修例运动开展至今,已经经历过几次中小学以及幼稚园停课,例如11月13日连续停课几日,应验了前段时间家长们的担忧,这无疑对学生造成一定影响。许多跨境学童当年背负众望,来港求学,付出的各种成本不小,家长如何轻言放弃?如今,一个学期快要结束了,更多的家长持观望态度,仿佛在进行一场博弈。

(因应要求,受访者皆为化名。)

继续阅读:【跨境学童.二】港生内地上学有新政 深港教育孰优孰劣?

上文节录自第197期《香港01》周报(2020年1月13日)《跨境学童回流深圳?双城求学路上的取与舍》,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