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影像】跨境上学的香港孩子 两姊妹穿梭两地的读书生活

撰文: 吴钟坤 林可欣
出版:更新:

香港主权移交20年。这一代港人为了不同原因北上,譬如为工作或再觅机遇,在一河之隔的深圳生活定居,成为了深港人。他们的下一代出生于香港,成长却跨越深港两地。一对小姊妹家家和真真,白天跨境到香港上学,傍晚回深圳睡觉,一日之间经历两地生活,如此经验日积月累将成为童年记忆。深港孩子穿梭两座不同的城市,他们如何看待沿途的生活风景?摄影:吴钟坤,撰文:林可欣

妹妹(左一)前一晚十时多才入睡,这天清早刷牙时仍在睡眠状态。(吴钟坤摄)
家家(右)和真真(左)每天由妈妈接送来回家所和深圳关口,亦在校车上度过两个多小时的上学和归家路途。(吴钟坤摄)
清晨六时多爬起床,用20分钟刷牙、梳洗、食早餐,再由妈妈驾车,6点45分到皇岗关口,自己过关、让校巴阿姨带上车,这是住在深圳福田的9岁家家和7岁真真,每天回港上学的早上。(吴钟坤摄)
先在跨境校车上,孩子上一句广东话,下一句又说起普通话。一个同学以广东话大呼:“我有零用钱十蚊鸡!屋企仲有30块钱!”或者把普通话的书面句子直译口语:“你去过旺角未啊?我前几天去了舅父系旺角屋企喇!”。车上孩子用两种语言混杂交谈,一路嬉闹倾偈倾到落车,终于回到学校。”(吴钟坤摄)
妹妹真真讲广东话时,就愈讲愈细声。真真撒撒娇,用普通话解释:“呜,因为很少讲(广东话)嘛,讲的时候会害羞。我是香港人呀,当然会听广东话啦,本来也会讲。可是我普通话讲得最好了,因为最简单!”(吴钟坤摄)
“其实我多数同搭校车𠮶啲人玩,因为同佢哋熟啲嘛!”两姊妹小息或饭后多找来每天的校车伴儿玩乐,偶尔几个说流利广东话的孩子加入。姐姐家家会立即“转channel”,与他们说回广东话。(吴钟坤摄)
爸爸记得:“有次见家长,有老师建议我多与她们在家中讲广东话。我话佢哋已经喺香港读书喇㖞,佢都唔讲广东话!?”老师即回应:“如果佢多讲广东话,较易打开佢社交圈子及各方面。”(吴钟坤摄)
在她们眼中,深圳和香港差别不大。她们说得出“过关前,海关叔叔会上校车检查”,分辨得到一些建筑和路牌是深圳或香港。但原来过关只是几分钟,经过深圳湾那道桥,眼前的便是香港。(吴钟坤摄)
在家家心中,香港不是旅游景点,而是她成长和学习的地方,老师和同学都在这儿,童年一半时间也在这城度过。(吴钟坤摄)
如今香港与中国大陆愈来愈接近,爸爸说:“别人觉得跨境生来港上学好远,其实是一个心理距离,远在它跨于两地,要过一个关口,又要面对不同面孔和文化的人。但何以不视作一种生活观察?”(吴钟坤摄)
爸爸:“我想她们观察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她们在香港上学生活,自然感受到香港人是怎样;在深圳,也自然感觉到那里的人怎样,好难由我告诉他们,要从生活上好贴切地说,两边的文化是怎样的。”(吴钟坤摄)
平时周末假日小姊妹多留在深圳玩乐,妈妈带她俩到图书馆看书、音乐厅看歌剧,有时也去深圳版的“冒险乐园”。(吴钟坤摄)
一个周末玩到乐而忘返,这对小姊妹在准备翌日上学的前一晚,又兴奋大叫:“好嘢!听日又返学!好开心!有得同同学玩!”(吴钟坤摄)
不足十岁的孩子每天生活与成长,哪里有得玩,就是快乐的一天,终有天走得更远,就会想起这两座城市,想起自己是什么人。(吴钟坤摄)
爸爸比喻孩子像一棵树:“我提供环境畀佢哋成长,个环境系咁㗎喇,最后生成点,我好难期待到佢哋最后系点, 一定要佢哋自己去体验𠮶个环境之下,到有一日佢哋自己去谂清楚,两个地方对佢哋嚟讲有咩意义;佢哋会一步步感觉到,再睇返自己系点样。”(吴钟坤摄)
马先生成为深港人15年,早已惯于穿梭两地,至今两个孩子还有更多的风景要看:“像她们这一代人,只要打破两地障碍,会发现很多已融为生活一部分,包括过关呀、搭校车返学呀。生活就这样的。”(吴钟坤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