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跨境学童悲歌 与港名校无缘难融入社会 双非家长做错决定?

撰文: 陈晓
出版:更新:
“双非”学童难以真正融入香港社会。 (视觉中国)

2001年“庄丰源案”的判决拉开了内地父母赴港生子潮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间,超过20万“双非”(父母双方均非香港居民)婴儿在香港诞生。现在许多当年的“双非”婴儿已经进入了适学年龄,令深圳各个关口涌现出一批每日跨境奔波的跨境学童。据深圳边检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往返深圳和香港两地的跨境学童人数已超过3万人,过境主要集中在深圳罗湖、皇岗、福田等口岸。

内地《博客天下》刊文称,虽然当年许多赴港生子的“双非”家长,都是为了子女能在长大后,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不过,由于香港与内地在社会、文化、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令部份“双非”家长开始考虑当初是否做错了选择。而每日奔波穿梭两地的跨境学童尽管已经进入香港读书,但是种种条件限制下,他们无论是在上学路上,还是在校园里,始终都是处于被保护的状态,离真正的香港社会始终隔著一层看不见的屏障。

地域所限 跨境学童难入名校

文章指出,由于跨境学童家在深圳,学校在香港,令他们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比一般内地和香港的普通学童要多,使他们只能选择香港新界、屯门等离深圳较近地区的学校。可是多数香港的名校是在香港岛和九龙地区,“双非”父母所所期盼的香港一流教育,并未真正令子女受惠。现在部分“双非”父母,只能冀望子女能用成绩拼进一个比较好的中学。

现在不少“双非”家长都需要直面一个问题,是继续坚持,抑或选择放弃。 (视觉中国)

跨境学童难融入中港两地

此外,香港学校的校园环境也没好到哪儿去,与普遍有大操场、大活动场地的内地学校相比,显得又挤又小。而香港学校的全粤语教学、繁体字书写,以及语文课不教拼音等,都令许多“双非”家长感到头疼。有“双非”家长认为,不懂拼音便不算是正统的中国人,因此利用假期教导子女在香港完全没用处的拼音,加重小孩的学习压力。

反观内地的学童,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内地小学不可以给低年级学生留作业,考试不可以列排名榜,不可以给学生太大压力。这些都是二年级便要分精英班和普通班的跨境学童无享受到的待遇。

另外,生活在深圳的“双非”家长也不希望子女太过融入香港社会,认为与香港人不是处在同一个世界,子女只需接受香港的教育就好。不过,他们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子女,在行为和价值观上,都早已与内地的小孩有所不同,令一些跨境学童无论是在深圳,还是在香港,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现在不少“双非”家长都需要直面一个问题﹕继续坚持,抑或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