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一】推行20多年 融合教育真的有用吗?

撰文: 欧阳翠诗
出版:更新:

子女在中文格子簿上写出“镜面字”,串来串去也串不出英文单词,默书成绩持续偏低—很多读写障碍学生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帮助子女,却总是无功而还。在这个由学业成绩主导的教育制度下,成绩不仅为读写障碍生带来沉重压力,还阻碍着他们建立人际关系、发展另类潜力。近年,社会积极提倡“生涯规划”,希望让学生有多元发展,政府和学校在这方面亦投放了不少资源。然而,这些针对主流学生而设的生涯规划措施,未必适合有特殊学习需要(SEN)的学生;另一方面,为SEN学生而设的“融合教育”亦未能提供有效帮助,以致他们难以释放潜能、融入社会,未来出路障碍重重。

教育局资料显示, 2017/18学年全港有45,360名SEN学生在公营主流中、小学就读,当中约四成半是有特殊学习障碍学生,占最大比例,这群学生中又以读写障碍最常见,占约八成。他们主要因脑部结构及功能出现先天性异常,难以准确及流畅地认读及默写字词,造成阅读及书写困难,影响理解文章的能力。

现时没有药物可以治疗读写障碍,只能透过训练及调适帮助他们学习。这种看不见的障碍不单影响着他们的成绩,更会降低社交意欲,阻碍与朋辈建立关系,不少读写障碍学生更在校园遭到欺凌。

20岁的Brian小学二年级已被评估为读写障碍生,那时老师常常叫Brian努力一点,又问他为何总像没有学过般。Brian忆述这段日子时仍语带无奈:“(老师)教了很久,我终于懂了,但过一日就忘了。”学英语对他来说特别困难,在他眼中,那些组合起来的英文字母只是一幅幅图画,无法理解字词的含义。

有读写障碍的学童可能会将文字左右部件及部首掉转。(资料图片)

只聚焦于追上学习进度

老师不太理解Brian的情况,后来更安排了精英班的老师来教,精英班老师总是要他“坐定定”。Brian说,自己本身有脾气,与老师的关系弄得很僵,学习上很不开心。

在旁的妈妈Eva说,Brian读小学时一个朋友也没有,可能同学觉得他古怪,说话较为飘忽,不太懂表达自己,又曾经“撼头埋墙”,小二时更曾说:“妈妈我很辛苦,想跳楼。”说着说着,Eva双眼红了起来。

“当时有帮他找‘点对点’补习,又找教会帮手,让他上记忆班,但知道对他帮助不大,很难追得上成绩。” Eva说。即使明白不能强求儿子的成绩,她仍难以释怀:“我会想,他为何会这样的呢?我知道读写障碍可能是遗传的,我会想,会不会是我的问题呢?我以前读书成绩也很一般,现时有点担心他的出路。现在这个社会,若没有学历,找工作会比旧时难很多。”

融合教育推行逾二十年,制度上仍有缺口以致很多SEN学生家长感到十分无助。(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为照顾SEN学生的需要,政府于二十多年前推行融合教育,安排SEN学生在主流学校上学,背后理念是一方面希望SEN学生能透过在主流学校中的人际交流,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并在朋辈的支援下改善问题;另一方面是希望帮助其他学生、教师及家长认识、接受和尊重个别差异,甚至懂得欣赏差异,从而推动个人成长,以及建构和谐社会。

然而,融合教育推行多年,能否真正帮助到SEN学生,备受质疑。Brian在学校的经历反映,很多时学校只是把焦点放在如何令SEN学生追上学习进度,例如在考试时给予更多时间,让他们成绩相对没那么落后,甚少会就个别SEN学生的进度调节课程,遑论协助他们发展个人专长、规划未来出路。

继续阅读:【SEN.二】生涯规划助寻出路 却难以照顾SEN学生

上文节录自第174期《香港01》周报(2019年8月5日)《“统筹”教育无力 “融合”成效不彰 SEN学生出路仍存障碍》。相关文章︰【SEN.三】学习成绩以外 与社会接轨同样重要【SEN.四】NGO补足学校缺口 助认清自我涉猎其他范畴【SEN.五】家长要懂放手 不能只跟传统观念 读书非唯一出路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