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三部曲】中国大城市规划思维有误 专家:规划不当致城市病

撰文: 林可欣
出版:更新:

在中国大城市限制人口和土地发展的趋势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常有异议。这位著有《大国大城》一书的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专家,认为人口不一定是“城市病”的病灶,强调城市只要规划和管理得宜,人多反而可保持发展活力。对于上海的土地限制发展政策和经济“香港化”,陆铭亦甚感担心,认为埋下削弱经济动力和竞争力的隐忧,并成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下称《2035总规》)中,晋身国际大都市目标的阻力。上海浦东开发,除了经济成果外,整体规划存在什么弊病?上海未来应往什么方向发展?中国大城市的规划思维又存在什么误区?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铭。(梁鹏威摄)

问:香港01  答:陆铭

如何评价浦东的发展?

浦东这一轮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主要还是因为上海。上海位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长江入海口,是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从1949年以后,一直是受到比较多控制的中国城市。你看改革开放,在1990年开始开发浦东,当时邓小平都说过一句话,“开发开放浦东做晚了。”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起非常重要作用,比如黄浦江的桥、隧道、轨道交通的建设。上海在开发浦东时做了一些事情,例如公共服务。当时上海有“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后来政府也很聪明,把好的学校在浦东开分校,以及陆家嘴金融区的形成,浦东便一下子起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带动力,是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一系列政策也对浦东的发展非常重要。再往后讲是最近这几年的事情了,浦东原本是非常小的,后来发现土地方面受到局限。当时有一个做法,把南汇并到浦东里面,现在的浦东是包括原来南汇县的。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为浦东下一轮发展提供新空间,同时对南汇又有带动作用。因为南汇位置比较偏,在上海边缘一并进来,双方都得利。

浦东的总体发展,正面来说,从经济的角度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问题,浦东的城市建设,学习了美国大城市的传统做法,但现在美国都在走一条新的道路了,浦东留下很多后遗症。它的道路太宽,整个浦东新区建设都为开车者服务的。机场过来就有种感觉,整条道路也缺乏活力。现在,我觉得比较主流的思想已经开始反思浦东开发城市建设的做法。

绝大多数美国大城市都是路宽、楼矮、密度很低,把城市(面积)拉得特别大,例如洛杉矶,浦东的建设当时也走这个模式。现在看来,浦东还比较缺人气,它现在在往回补。你从香港到浦西还觉得挺亲切的,你到浦东就像美国城市。对我们研究城市的人来讲,对这种模式是比较批评的,它带来的街区活力不够。如果当时浦东建设走浦西的模式,恐怕今天看到的浦东会更具活力。

陆铭认为,浦东留下很多后遗症,它的道路太宽,整个浦东新区建设都为开车者服务的。(梁鹏威摄)

内地大城市的规划有什么问题?

中国的规划学界受前苏联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渐开始吸收西方的东西,但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即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西方的规划学界已经开始出现很大的变化,九十年代中国开始建新城市的时候,整个理念是没有跟上西方所谓的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开始强调高密度、紧凑型城市发展,而前苏联和六、七十年代美国的主流规划学界都走低密度、花园城市、宽马路的模式,后来美国反思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跟上。

这个对中国今天的发展影响很大。以陆家嘴为例,表面上看挺漂亮,但和香港中环比较就知道分别,中环效率极高,密度高,可以建空中连廊,可以完全步行。陆家嘴是没法步行的,从一个楼到另一个楼,你必须下楼过宽马路再上楼。另一个问题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世界没有哪个城市像上海一样,把金融功能分在一条河的两边,这个对上海的金融发展制约非常大。因为金融是非常讲究讯息交流的行业,这一点对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浦东有成功之处,放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因为借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的发展,又是现代化的建设,包括科技园、产业园,到最近开放的自贸区,它当然会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城市建设方面的理念和现在最新的紧凑型城市的理念(不同),包括之后上海城市功能的变化,服务业比重会愈来愈高,城市功能会愈来愈像香港、纽约、东京。目前的城市规划留下的后遗症,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香港是紧凑型的,但有它的问题,地形问题和土地供应管得太严,我觉得不像香港这么极端的例子是纽约和东京。高密度的城市有利于很多方面,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会要求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效率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陆铭认为,全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往大城市集中,大城市的人口是往市中心集中,中国现在正好是反着的。(梁鹏威摄)

现在的发达城市发展到这个阶段,城市人口还在向大城市集中,为什么?因为产业结构在发生变化,以讯息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比重在提高,大家需要交流和讨论。比如咨询 、文化、传媒,教育、医疗,高密度的大城市有利于这些东西。因为界面需要非常重要,高密度城市实现便捷、低排放,像美国亚特兰大、洛杉矶这种城市,城市的油耗、拥堵、大家不方便,对现代服务业是不好的。

从提高人的生活品质角度来讲,高密度城市,如香港、东京、纽约,特别容易产生街边店,因为密度一高,生活性的服务需要有人流。高密度就有人流、街边店,街边店一来就达到两个满足人类需求的,一是便捷,我的生活半径会比较短。香港就是这样,香港是双刃剑,高密度会导致房子小,但好处是便捷,几乎500米之内,所有生活需求都能满足。另外就是低的碳排放,像亚特兰大、洛杉矶就很难改善了,而高密度减少碳排放的原因一是距离短,二是发展公共交通,你看我刚刚讲的几个高密度城市,对于环境保护就非常有好处。

中国大陆的城市问题是非常大的。全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往大城市集中,大城市的人口是往市中心集中。中国现在正好是反着的,我们做法是严格控制超大城市发展,然后在北京上海做市中心人口疏散。你愈疏散,通勤距离就愈长,导致了职住分离的问题,最后就是把人口疏散,把居住的地点疏散到郊区去了。但我就业的岗位,服务业的产业还在市中心。服务业的生产需要和人见面,放在市中心最方便,也效率最高。职住分离,长途通勤,结果城市拥堵是加剧的。

陆铭认为,政府对美和宜居的理解是干净,政府的思维是街边店都是乱乱的。(梁鹏威摄)

如何看北京、上海的封墙堵洞现象?

我研究北京的地块更新,因为中国政府喜欢商业地产,背后原因你也猜得到,可以招商引资,可以开写字楼。结果愈是地块更新,商业地产愈多,大家就往郊区挤出,市中心住房不够,大家就住得远远的。我最近在看职住分离的问题,凡是有地块更新,北京居民就搬得更远。北京问题更严重,宽马路,没街边店。而且这一轮北京上海都在做一个很坏的事,封墙堵洞。街边店就没有了,要么我就不消费,要么我去更远的地方消费。

我们对美和宜居的理解是干净,政府的思维是街边店都是乱乱的。所以你看商店的标牌,香港和东京都是多元化,这里喜欢统一。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个城市招牌都是黑白色的,弄得和办丧事一样。我们很多人是以这个为美的,这和我们美学教育不够有关。审美问题,加上地方政府力量特别强。要是发生在香港,人们就会抵制,但是这里政府让你拆,你就得拆。我们对于什么是美的城市的理解层次还是比较低,是以整洁干净为标准,不喜欢多元化和丰富。什么是人文?规划中写人文之城,但它对人文的理解是文化活动,不是城市自发形成的氛围,比如街边自发的。你看上海,它有很多东西很骄傲、很前沿,公共文化设施、博物馆,文化展示的中心、硬件……看装修,可以说是世界一流;但往下看,仔细看,什么是人文?比如内部装修的艺术感就差了。除了政府推动的、用钱堆出来的以外,如何增加市民生活的丰富程度?比如到现在中国大城市基本还是严格禁止街头表演,上海会尝试发牌照,给了几个牌照,现在媒体好像也没报道了,悄无声息了。

城市是需要人文的。如果借助我们现在主流的语言,人文这两个字最根本的,就叫精准识别需求。我一直在讲,市场经济就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目标。哪里有需求,就有供给。现在是由政策指定者来决定什么是美好生活,很难保证精准识别需求的。我觉得还是要多看看市场反应,市民对城市生活的需要。比如街边店是怎么开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需要,如果我们觉得脏乱,脏乱就管环境嘛。城市是有城管队伍的,城管,中国最巨大的队伍,不卫生你就管卫生,有犯罪就管犯罪,你现在直接关掉,用中国老话来讲,你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市民的需求没有了嘛。

陆铭认为,上海控制人口、限制土地扩张对未来的影响是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放缓。(梁鹏威摄)

上海控制人口、限制土地扩张对未来有什么影响?

成本上升、经济增长放缓。上海现在表面上看起来不错,但主要靠金融和房地产,这就是我说的上海经济香港化。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只要有股票交易就可以赚钱,只要房子有交易,就能赚钱,这些都体现在GDP里面。上海的金融贡献占GDP 30%(应为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合计;见2017年《上海统计年鉴》)。表面上看起来上海经济增长很不错,税收增长也很不错,税收高到我们的市长不敢相信,“(经济)非常景气啊。”他派人去查,发现是真实的。但你往下想想就开始心里发慌了。你想想这个经济结构,上海这么多的人口、这么多的地,制造业应该占有一定比重,服务业更加应该占有一定比重。上海现在正在丧失竞争力啊,高科技的公司、年轻人多的公司,都在往杭州跑,所以,现在国际上的人才不到上海,往新加坡跑,国内的人才往杭州和深圳跑,上海一点危机感也没有。

上文节录自第12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8月20日)《城乡发展专家陆铭: 规划不当是城市病主因》。

【城规三部曲.上海篇】系列相关文章:

上海坚持多中心 网络化 对香港有何启示?(上)上海坚持多中心 网络化 对香港有何启示?(下)抛下一个“怕”字 开拓浦东廿年打造另一个上海上海钉子户维权15年 城市发展为谁服务?从大拆大建到社区微更新 上海旧城新貌变奏曲【片】强拆时代已经过去 土地用途更新应更人性化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城规三部曲.新加坡篇】系列相关文章:

【片】点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为有规划三宝!新加坡土地利用的魔法——地图小不点规划大格局【专访】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香港不缺地,缺规划【专访】刘太格谈短期规划:再多火鸡也不会变孔雀【专访】伍美琴新加坡取经:环境体现人人活得有尊严千呎组屋售百多万 星洲学者:政府无偿为民安居新加坡组屋模式是出路?香港学者:置业非唯一选择星民间团体推动“参与式规划”:每个居民都是专家香港民间规划方案屡触礁 推动变革建立互信组屋设计以人为本 刘太格:一扇门一面墙都考究

【城规三部曲.深圳篇】系列相关文章:

深圳规划构建经济奇迹 香港错失了什么?深圳人多不阻高速发展 全因每五年一次规划?香港可参考深圳多中心 再造一个中央商业区吗?深圳如何医治城市病 给市民留一点绿40年前的深圳 没有钱下杀出一条血路十年规划 十年建设 打造超级中心福田看《深圳2035》如何修正执行上的错来了,就是深圳人吗?深圳另一面 城中村打破城市单一价值从推倒重建到综合整治 资本进城中村是隐性驱逐?走出城中村才是深圳人? 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香港能否对大湾区“长期打算 充分利用”?【片】金钟站逼到晕 效法深圳多城市中心有无得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