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七除八扣”效用成疑 自愿医保宜预研改善方案

撰文: 林立胜
出版:更新:

香港公私营医疗服务长期失衡,政府推出自愿医保,希望透过规范个人偿款住院保险产品,并以税务扣减增加诱因,鼓励更多市民使用私营医疗服务,以减轻公营医院压力。可是,政府的如意算盘未必打得响,立法会上周发表的研究简报便指出,自愿医保欠缺吸引力,把病人分流到私营医疗的效果存疑,是否能完成三年内达到150万人参加的目标亦成疑问。

食物及卫生局在今年3月公布自愿医保的政策详情,决定透过非立法形式,批核符合订明最低要求的个人医疗保险计划。自愿医保将涵盖两类认可产品,分别是提供基本保障的标准计划,以及更大保障的灵活计划,并订出10项最低要求,如续保至100岁等,但只适用于个人住院保险。保费将按投保人的年龄变化由市场厘定。

医管局今年3月公布自愿医保详情,希望利用税务扣减优惠,鼓励市民多使用私营医疗服务。(郑子峰摄)

标准计划年均保费预计约4,800元,但部分承保公司预期,有关保费在2019年将超过5,000元。可是,相对现有个人医保产品在2016年的年度平均保费为4,365元,标准计划的保费水平明显较高。自愿医保亦会提供8,000元的税务扣减,而可申请税务扣减的受养人数并无上限,并以自愿规管模式,无强制规定承保公司为消费者提供认可产品。食卫局最近回应指,设立保障长者和慢性病患者的“高风险池”仍待社会共识,当局会在取得落实自愿医保的具体经验后,再研究可行性。

时势不同 年轻人会选择?

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批评,自愿医保多年来进度缓慢,变得积重难返。他提到,政府第一份鼓励市民购买自愿医保的文件是1993年《促进健康咨询文件》,亦即是所谓的“彩虹报告”。他说,提出自愿医保的概念后,政府理论上在1990年代已经可以展开,却到25年后才落实。他以自己为例笑言,年轻时已听到医保的概念,但到五十多岁时才见到成品,而年老买医保的保费相对贵,愈迟落实,推行的阻力也愈滚愈大。

现时自愿医保的主要目标是年轻人,但计划对他们根本缺乏购买诱因。钟剑华解释,时势已不同,时下年轻人收入少,现实生活有其他更迫切的事要处理,例如交房租、生活费和买楼等,自愿医保并不是他们的首选。他分析,推行自愿医保需要“移风易俗”,改变香港人使用医疗服务的习惯,加上市面有其他替代品,故未必吸引政府所预期的人数参加。

钟剑华认为,只有改变香港人使用医疗服务的习惯,推动自愿医保才能有望成功。(余俊亮摄)

政府推动市民购买医保成效不彰,另一原因是私营医疗发展未能配合,例如市民如果遇到重病时,私营医院未必能够处理,最后病人还是会回流至公营医院。此外,全港目前只有12间私营医院,提供约4,000多个床位,并未提供足够的私营医疗服务供市民选择。

其实,单是1994至2010年,香港已有五次医疗改革方向,包括1999年哈佛大学团队受港府所托发布的《香港医护改革:为何而改?为谁而改?》,亦即所谓的《哈佛报告书》。这份报告书已经预示香港未来的公共医疗开支压力将更沉重,建议香港设立“联合保健计划”和“护老储蓄”并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即强制性保险计划及个人医疗储备。

到了2010年政府推行医疗改革的第二阶段,却提出“医保计划由我抉择”,认为设立全民强制医保会加重市民负担,建议改为自愿医保计划。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师邹崇铭曾形容,香港医疗改革的力度和覆盖范围已推倒重来,逐步蜕变成“辅助医疗融资”的模式。

政府应该加强公共医疗服务,不应以自愿医疗保险而将病人推到私家医院,因利用公帑补贴“钱跟病人走”容易被医生滥用,就像医疗券一样,收费不透明下,任由私家医生开价。
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佘云楚

理大专业进修学院首席讲师陈和顺表示,自愿医保早在曾荫权时代,2008年医疗改革方案咨询时已经提出,当时更涉及500亿元的资源投放,可是,直到梁振英时代仍“搞唔掂”,再到今届林郑政府,十年后变为津贴中产的辅助性质。他说,现时的自愿医保,相对于初始构思已经是“七除八扣”,如高风险池能减低保险公司承保老人时的风险,但在今次自愿医保计划已不见踪影,免税额少亦难吸引市民购买。他指现时的自愿医保计划是“愿者上钓”,在政府承担少的情况下,相信计划效果不大,难达到政府一直希望市民透过医保,分流至私营医疗服务,从而减轻公营医疗压力的目的。

政府如意算盘未必打响

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近日公布的“香港的个人医疗保险”《研究简报》2017至2018年度第三期报告,亦质疑自愿医保的成效。报告指,虽然自愿医保有8,000元的税务扣减,但由于是采用自愿规管模式,加上未有将高风险池纳入产品要求,并预计年度保费较高,可能削弱有关计划对公众的吸引力。报告指若要达致在三年内吸引150万人参与的政策目标,甚具挑战性。

除了本身吸引力不足外,即使现时的个人及团体的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自愿医保受保人亦不见得会全数转到私营医疗系统。报告指出,不足57%的受保人到私家医院接受治疗,反映许多受保人对在私家医院接受护理存有疑虑,而现有个人医保产品亦有其局限,包括支出预算欠明确、不承保投保前已有的病症、不保证续保,以及保险索偿引发的争议和投诉等。2006至2016年期间,私营医院占全港住院病人的出院人次比重由20%跌至18%,而私营门诊护理服务占整体门诊护理服务的比重亦由71%跌至68%,显示单靠市民买医保,未必可明显纾缓公营医疗系统压力。

立法会秘书处资料亦指出,单靠市民自愿购买医保,未必可明显纾缓公营医疗系统压力。(资料图片)

邹崇铭质疑,自愿医保是否能够达到将病人由公营分流到私营的成效。他指出,当局希望透过自愿医保把需要住院的病人局部疏导到私家医院,但若病人属重症患者,又会回流到公营医院,因此医保作用有限。与此同时,将病人分流会令私家医疗服务需求上升,私人市场扩大,某程度上也令公营医生更易流失。

邹崇铭在《医学霸权与香港医疗制度》一书中负责撰写《香港医疗融资改革五十年》一文,文中指出,香港政府曾多次探讨过不同的医疗融资的可行性,就不同类型的融资模式作总体性比较,不过意义十分有限,许多时只流于意识形态之争,所以最终还是要看具体的改革方案。邹崇铭在文中又指,自愿医保原意是市民付出保费后,取得更多服务选择,但这可能迫使投保人转用私家医院后,由于私家病床有限,一旦私家医院无法承受需求压力,便会将病人回流至公营医院,已投保市民仍需与轮候公立医院的市民争夺资源,最后得不偿失。

邹崇铭质疑自愿医保未必能将公立医院病人分流至私家医院。(资料图片)

陈和顺指出,要解决失衡问题,增加公营医院的住院收费是最直接方法,但在政治上必然遇上阻力,市民反对声音较大,故自愿医保是其中一个处理方法,可惜吸引力、保单透明度等各方面,令将公营医院的病人分流到私院的效果存疑。

学者批催谷医保 增私医滥用诱因

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佘云楚立场更为明确,反对推行自愿医保。他认为,公共医疗系统应该加强,而非将市民转移至私家医疗服务上。“钱跟病人走”利用公帑补贴,但更容易被部分医生即“服务提供者”滥用。他说医疗券便是一例,只有单一服务者去提供,收费并不透明,任由私家医生开价,造成利益输送现象。他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公营基层医疗服务,甚至负责大多数市民的医疗需求,虽然表面上支出增加,但单一公营医疗服务最有效,长远而言,成本最低。

佘云楚认为,政府应承担大多数市民的医疗需要,长远而言成本最低。(吴钟坤摄)

自愿医保应该何去何从,还有待观察政策确切执行后市民的购买意欲,以及推行后的实际情况。政府有必要及早推演:若自愿医保吸引力不足、市民参与度低时,是否应该修订已拟定的内容,或者考虑可行的新方向。这是政府、保险业界、医学界及社会之间应继续探讨的问题,断不能以为自愿医保推出就等于解决香港医疗融资的问题。

上文节录自第119期《香港01》周报(2018年7月9日)《“七除八扣”效用成疑 自愿医保宜预研改善方案》。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