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上任一年】香港经济“食老本” 新产业有生存的可能吗?
特首林郑月娥上任时打着“创新”旗号,明言要将香港打造为国际创科中心。如此豪言壮语,林郑绝非第一人提出,首任特首董建华于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早早掷了50亿元成立创科基金,锐意发展创科产业。现在回看,不少人说董有先见之明。多年过去,历届政府均有提出过发展新兴产业的举措,但综观当下情势,香港经济仍由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垄断,其他新兴产业只占香港不多于一成的本地生产总值(GDP),问题出在哪里呢?是政府有所不为,还是市民未准备好迎接新产业的来临?
香港经济近十几年有四大支柱、六大产业的说法。四大支柱,指的是四个传统主要行业,包括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是香港GDP的主要来源。而六大产业分别是文化及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以及环保产业,被视为是值得发展并投资的行业。
四大支柱在2002年至2007年间占GDP的百分比持续上升,由2002年的50.8%上升至2007年的60.3%最高位,其后回落至2016年的56.6%,同年六大产业所占比率为8.9%。只要细看四大支柱产业的分别比率,贸易与物流业虽仍属最大支柱产业,但较其他支柱产业的比率下降最多,由2006年的27.1%跌至2016年的21.6%。
“食老本”有何不可?
“我们当然要继续做好它(货柜码头)!”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经济政策研究计划主任罗祥国一听到问题立即回应。港府于2014年发表过一份“香港港口发展策略2030研究”,宣布搁置兴建青衣西南部的十号货柜码头,理据是预计到在50年评估期之内,货运量比现在的增进幅度低,现有的货柜码头已足够应付市场所需。
报告有报告的理据,但罗祥国相信物流码头有值得继续投资的价值,这个说法基于他对中国消费的乐观预期。“目前中国消费力未追上全球平均数,预期中国继续发展,未来十年之内会出现贸易逆差,入口会多于出口量,届时香港货柜码头还有用途。中国会在15至20年内,消费增长大于经济增长,这就造成大量进口,这对海陆空的运输需求都有可观的增幅。”
香港大部分的经济来自‘食老本’,以往做得好的要继续维持下去!
“香港大部分的经济来自‘食老本’,以往做得好的要继续维持下去,是首要的事。这些是我们最优秀的行业,如果不维持下去,我们就不能继续成为一个在全球属高度发展又具相当优势的城市。”罗祥国形容,“食老本”既稳阵,亦是香港的基础。
我反对“食老本”……物流业深圳的(码头)随时可以食(即取代香港),而专业服务业,是源于香港有制度优势如法制等,但也是不实在的,因为行业的成功建基于香港过去的信誉。
曾撰写《以银为本──7评香港产业及人口政策》的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师邹崇铭则明言反对“食老本”。他以各产业未来将面临的可预计风险说明,“物流业深圳的(码头)随时可以食(即取代香港),而专业服务业,是源于香港有制度优势如法制等,但也是不实在的,因为行业的成功建基于香港过去的信誉。”在他眼中,旅游业是最稳定,也最容易达到滴漏效应的,即让更多低下阶层人士从参与旅游带来的经济活动中,获得分享经济成果的机会。
对于香港出现“食老本”争议,邹宗铭认为,影响判断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地产业仍然会耸立不倒。他指出,地产市道蓬勃,受惠的不仅仅是地产商,也不仅仅是藉炒楼赚钱的楼市炒家,还带动金融丶专业服务业及建造业。但他警告,这种依赖单一产业承托整个经济的模式潜在风险很高,地产业容易受外围因素如资金流丶经济环境影响,一旦倒下会连同其他支柱产业一并倒下。
因此,邹崇铭认同发展其他产业的必要性,避免产业过于倾侧导致香港经济变得不稳定。其实,港府也预视到产业单一化的严重后果,2009年,时任特首曾荫权在施政报告中提出六大优势产业之说,但当年提出的多个项目进展缓慢,诸如医疗产业与教育产业一直属空中楼阁,后一任特首梁振英上台后更宣布不再以经济与产业角度看待这两个领域。
六大产业里“生命力”最强的莫过于创科这个领域,梁振英任内增设创新科技局,现任特首林郑月娥最看重的亦似乎是创新科技产业。在首份《施政报告》中,她既提出吸引外来创科专才的计划,也发动吸引更多投资创科研究的银弹攻势;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亦大洒500亿元支援创科发展。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口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解决之前国家科研专案经费未能过境在香港使用的限制,购置科研仪器设备享有入境关税优惠,加上以创科挂帅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炉,香港的创科产业是否真正迎来春天?
谁主新兴产业?
罗祥国对此并不看好。他认为,要政府介入扶持新产业的理据不足,他提出,经济学中有“市场失效”的理论,即假如市场做不到某些事情,政府便可以考虑介入。然而,新兴产业发展不似预期,背后有各种因素,市场的问题连政府也未能够解决。在他眼中,创科有不少不明朗因素,“市场为什么没有科技产业,可能是市场有很多不明朗因素、私人不愿意投资,于是有人就说应该要政府来做,为什么政府就能做到呢?很多时候,市场解决不了,政府都解决不到。”
创科只是尝试的,有钱便去试吧!没有钱便退后一步吧!
他提到的其中一个不明朗因素是香港没有相关人才,产业背后须汇合一定数量的人才,不是一个不是两个,产业才能持之以恒地发展,“如果其他国家的“‘产业集群’已经逐渐形成,香港才第一日起步,怎样追呢?”他顿了顿后补充了一句,“创科只是尝试的,有钱便去试吧,没有钱便退后一步吧!”
邹崇铭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香港在发展创科道路上跌跌碰碰的原因。他指出,那些认为发展新兴产业会分薄了政府投放在四大支柱产业资源的人是“口中食了一大嚿肥猪肉”,而大部分香港人也是四大支柱产业的既得利益者,安于现状,不敢冒险投资在未知结果的产业。“坦白说,香港自2003年后没有再经历任何大规模的经济下滑,与大陆人差不多,出世之后见不到经济衰落,自然不会思考有alternative(可替代)。”
创新科技为谁而做,是否只令极少数人牟取暴利,牺牲其他人的利益? 政府一开始设计政策时,应该要思考是如何可以令普通市民一同受惠。
对于林郑月娥大力推动创科产业,邹崇铭表示,如果港府希望用以解决“食老本”的问题,是可行但需要深思推动发展的手段。他提到目前两大创科基地:科技园与数码港的问题是与市民存在一定距离,“为何创新科技要缩在一个园区里面?为何要和市民隔绝?里面研发了产品,也非必然与香港市民有关。再说的是,园区内有几多是本地公司呢?聘请的是否香港人呢?香港市民可如何参与科研?这些都是港府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经济体,需要使各行各业都能在健康环境下发展,用邹崇铭的说法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有多样性”,而最理想的社会是拥有多元化的产业,让全民分享经济成果,而不是仅得小撮人赚尽,这样才能互补不足。以拓展新兴产业解决当下产业倾斜的情况,邹崇铭在意的是,假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只让少数人得益,纯让有一定技术的专才垄断行业,那么政府的产业政策最终并不能惠及社会所有人,只会沦为倾斜利益集团,可预见的是社会将同样落得“食老本”的下场。
一个经济学者,从香港整体经济环境与本地生产总值出发;一个社会学者,从经济与社会脉络思考,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政策观点与期盼,而作为一个对社会有承担的政府,在保持传统产业的同时,也需要有开拓新产业的勇气,因为产业政策影响的,不但是经济层面,还是对市民生活的保障。
事实上,林郑月娥也曾提过:“香港不可以再‘食老本’,不能够再等运到。”上周二(6月26日),她在结束访问欧洲之旅的时候,出人意表地改变行程,飞往北京与主管港澳事务的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会面,主题离不开创科。韩正正在审议粤港澳大湾区这项国家战略。特区政府此前屡受批评表现被动,林郑在北京为此辩解道,港府并没有坐等规划出台,过去一年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她又提出,本港科研能力强,可与深圳等区内城市分工互补,亦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商贸及物流中心的角色,为大湾区发展作贡献。
只是,公众关心的不是林郑月娥口中的如何“积极推动”,而是新兴产业何时才能干出实绩,为港人带来实惠,因为在世界各国竞相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大环境下,香港须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觉悟。
上文节录自第11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7月3日)《经济摆脱“食老本” 新产业发展须争朝夕》。
《香港01》周报【林郑上任一年】系列相关文章:
管治新风下的盲点 李彭广:公务员思维碍创新黄伟豪:香港缺改革 林郑如“市长”住屋问题未解决 政府自知房屋新招难抑楼价升幅香港无人才?前人口委员会委员:人才不愿来港房屋新招未解住屋问题 政府缺撬地产商利益决心土地及房屋欠长远规划 恐再造“大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