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星人求学记.四】健听大学生:原来我一出世有特权

撰文: 赵晓彤
出版:更新:

Kim是Aaron与Kenny的大学同学,她是健听学生,在主流中学考上大学,此前从未接触过聋生,也对手语和聋人文化不感兴趣。她在迎新营发现自己同系同届有聋人同学,反应也只是“哦”。直至开学,她看见其他同学以手语与聋生倾谈—她喜欢结识新朋友,觉得自己也要和聋生聊天、玩耍,刚好她的同学想学手语,她就在一年级下学期与同学结伴报读手语班。此为《聋星人求学记》专题报道之四摄影:黄宝莹

Kim(左)与Aaron是大学的同系同学,平日多以手语沟通。Kim感谢两个聋人同学教她手语,而聋人也愿意与她分享他们的语言。

暑假了,她有份筹办迎新营,因为懂得手语而负责联络当年的聋人新生Aaron,当时,她只能以简单手语与他沟通。Aaron非常主动结识新朋友,四围与他人聊天,明知同学不懂手语,他也会尝试以口型、动作、写字——总之就是各种各样的方法与健听同学沟通。

很快,Aaron就与同系略懂手语的同学混熟,其中包括Kim。翌年迎新营,几个懂手语的同学与Aaron一起做组爸妈,Kim问他要像去年一样安排手语翻译吗?Aaron竟邀请Kim做他的手语翻译员,希望她的手语有进步。Kim答应了。此后,Aaron不时找Kim到不同的聋人活动做翻译,“我那时的手语不是很好,但他信任我,并继续给我机会。”

她不时与Aaron一起上课、做导修,也曾与Aaron、Kenny三人同组做导修。她发现,一些对她来说很简单的常识类知识,对这两个聋人来说却是从未学习的新知识。每次合作做导修,Kim也要先和他们讨论,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一起“手头”完成这份导修的全部内容,才可以开始分工写作,这与她和其他健听同学做导修时,一知道题目便立即分工各有各做,模式非常不同。

Kim有时与他们合作得有点烦,为甚么她要不断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呢?“其实我没有怨言的,但我会想,是否因为我们的社会有些问题,令他们不懂得我从小到大学习的东西?”“原来我的一些能力或知道的东西,是我在小学、中学用耳朵听回来的,或因为我听得见所以我在不同资讯渠道接触回来的,始终我们的社会是有很多健听人的社会,我用耳朵听回来的东西一定比他们多,客观看,这就是我身为健听人而令我一出世就有的特权和优势。”

我们的社会是有很多健听人的社会,我用耳朵听回来的东西一定比他们多,客观看,这就是我身为健听人而令我一出世就有的特权和优势。
Kim

她觉得聋人就像社会里的少数族群,他们和主流社会之间欠缺一种共同语言。例如在主流大学,聋生的最大需要是有更多认识手语的老师和同学,有更多明白他们的人在大学环境里,让他们可自由地沟通,做自己想做的事。她觉得自己是用尽Aaron和Kenny两位聋生的大学时间才能学懂手语,很感谢聋人愿意向她分享他们的语言,而且她是因为聋人一直以来的迁就和鼓励,才会努力练习手语。但健听人如何对待聋人?Kim认为健听人并没有创造一个聋人友善的社会环境。

“我以前不会留意,原来地铁关门是没有灯号的,只有咇咇声,或原来这些东西(电视节目或视像资讯)是没有字幕的,不见了八达通或银行卡要打电话报失,这对他们来说很麻烦……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多时候是声音主导的,地铁坏车也是只有声音广播,如果你想对聋人友善,应多些视觉提示,在车厢有一个走马灯做广播也不是很困难吧?”

“手语也很重要,如果有更多人明白他们的语言,他们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对社会的想法,如果他们的语言好像英文一样有很多人明白,就是一个聋人友善的社会,而不是我们(健听人)自以为的聋人友善社会。”她希望健听人接触聋人时,要有一颗愿意沟通的心,不要认定对方不懂口语、自己不懂手语就必然无法沟通。“大家都愿意踏出一步,互相迁就,会有很多沟通方法。”

Kim以外,还有他们的聋人故事:

上文刊载于第115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11日)《手语抚平伤口 聋星人求学记》专题中的〈与聋生为友 健听大学生:原来我享有特权〉。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