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历史学者:下一代或会有“大湾区人”认同

撰文: 慈美琳
出版:更新:
萧国健相信,如同历史告诉人们的那样,无论人们欢喜与否,随社群间交往密切、混杂而居,会逐渐走向融合。(陈嘉元摄)

萧国健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英国已经殖民百年,然而,香港女生与外国人拍拖、结婚还被称为“凑鬼”、“嫁鬼”,带着强烈的歧视色彩,如今却已是十分平常的事。他多次强调,融合会在时间洪流里不知不觉发生,只是很多人没有将这些记忆归纳整理。南北方人经过数百年的杂处,才在饮食、风俗、语言等方面相互适应,形成现在的广府文化。而在英国百余年影响下,香港又有了中西合璧的独特性格,“文化就是互相接纳的,由不得我们欢不欢喜。”

如何区分杂处、融合、同化三个阶段的界线?萧国健以新移民为例解释,“你现在开始加入杂处,当你在这里生活习惯了,决定不回原居地,你开始寻找你的对象,当你们互相迁就形成新的生活习惯,这个就叫融合。而你们的下一代会将你们两边的文化吸收,也就是同化了,在他身上没有办法分出彼此。”

不知不觉成为大湾区人?

在大湾区语境中,政客、商人积极推销大湾区一体化的新思维。5月上旬,蔡冠深对传媒表示,港人不应只想香港利益,“将来我们不是香港人,是大湾区人”,前港区人大代表何钟泰日前亦撰文称,推动大湾区发展要建立“大湾区人”的共同身份,成为近期极具争议的话题。

萧国健指,现在的广府文化,也是南北方人经数百年杂处,互相影响,融合而成。(高仲明摄)

“如何看待大湾区人的争论?”萧国健未论是与非,只觉得这个概念“言之过早”。他认为,大湾区是经济融合的政策,从文化层面来看,现在粤港两边处在杂处时期,讲融合是超前的,“年轻人为生活劳碌、朝不保夕,当然无法承认大湾区,但你去问李嘉诚个仔,他就有融合的需要。”换言之,当下对“大湾区人”概念的讨论也许根本不必要,反映的只是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近期的争拗令萧国健想到“中国人”一词在香港的演变,1911年孙中山在香港搞革命时,大家仍以中国人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有不满现状者以港人身份自居,而近年认为自己是“港人”而非“中国人”者数目上升,反映对政治、文化环境不满,对中国缺乏归属感。2017年港大民调显示,18 至 29 岁青年自称纯粹“香港人”的比率为 69.7%,为九七回归后有记录以来最高。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曾经指出,在构思一国两制时,中港融合并不在议程之列 。“当时哪能想得到?”萧国健说,彼时粤港间的差距还很大,没有人希望香港变成广东,亦预料不到今日社会的问题和需求。

他相信,如同历史告诉人们的那样,无论人们欢喜与否,随社群间交往密切、混杂而居,会逐渐走向融合,“不是一两年就可以,要很久。到下一代,BB仔长大成人,有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大湾区人”,他又补充道,“但文化发展没办法预期,一切都会自然发生。”

上文节录自第11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4日)《透视大湾区之文化篇——透视大湾区之文化篇——历史学者:融合如煲汤》。

浏览更多大湾区文章:【01大湾区专页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