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登日本排行榜第一  本土推理作家陈浩基:香港太少希望

撰文: 伍丽微
出版:更新:

访问当天,陈浩基穿着卡其色风衣、戴着黑框眼镜,一脸轻松地走进西营盘一家咖啡店。这天的气温仅十度,本来相约在地铁站等,后来他传来电邮,说临时有事,着我们先到咖啡室,免得在街边“食风”。电邮是他最常用的联络方法,读电脑出身的他,不仅不沉迷电子产品,更不会用WhatsApp等通讯软件,要找他只能透过电邮,他不一定即时回复,有时隔了好几天才有回音。他的生活节奏就是如此,与香港人的急促、争分夺秒,显得格格不入。

“我没想过《13.67》会有这么好的反应。”他喝了一口黑糖橄榄茶,缓缓地说。《13.67》是他第二部长篇作品,2014年6月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后来适逢发生雨伞运动,警民关系跌至新低,而书中对警队内部、警察破案的描写恰恰呼应着社会变化,带有极强的控诉意味,惹来关注。他透露,创作时虽然未发生占中,但自曾伟雄接管警队后,已出现不少丑闻,譬如加大力度打击游行及集会、选择性执法、黑影论等,因此书中以退休警司一生遇上的六件奇案,交织出一个关于时代及警队没落的社会派故事。

台湾版权代理人谭光磊形容:“《13.67》应该是史上第一本真正打入欧美主流书市的华文推理小说。”(资料图片)

《13.67》构思两年 推出瞬即爆红

这也是他继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二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首奖作品《遗忘.刑警》后,闭关两年交出的新书。那时久未与编辑联络的他,带着小说原稿出席第三届岛田庄司奖颁奖礼,并如愿将稿件交予皇冠出版总编辑卢春旭。过了一个月,他收到一个电邮,卢春旭指“这本书好得”,当时他不以为然,以为只是恭维的说话,岂料作品推出后,迅速被引介至韩国、法国,至今他仍觉得不可思议。

中文作品要打入国际书市场向来不易,反而不少欧美书籍推出不久便被翻译成中文版,出现在华文书市。他解释,亚洲与欧美本就属于不同文化圈,欧美编辑通常通晓数种外语,如英文、法文、德文及西班牙文等,一本书在欧洲热卖,编辑可以直接找来看,继而引入版权。然而,欧美编辑甚少懂中、日、韩等亚洲语言,需依赖版权代理的引介才能接触,而版权代理在引介书籍前亦牵涉连串工序,如写大纲、找人试译,书籍没有足够吸引力的话,不会轻易被引介。

在《13.67》推出后不久,陈浩基幸运地认识了台湾版权代理人谭光磊。“我们之间有个共同朋友叫冬阳,他是台湾有名的编辑,他以前在脸谱出版工作,那时有几部有名的外国推理作品都由他担任责任编辑,他很懂得看一本书的好坏,知道如何包装、行销。那时他向谭光磊介绍《13.67》,谭光磊看完后觉得这本书可以卖到外国,于是着手写书序、找人翻译。”那年10月,谭光磊带着译本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当时撞正占中,人人都问他香港发生什么事,他便说手上刚好有本与占中相关的香港作品,问大家要不要看。

《13.67》严格来说与占中关系不大,但书中提到警队在1967至2013年间的变迁,涵盖六七暴动、七七警廉冲突、九七回归等重要事件,反思当下的社会环境及警察制度。譬如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13年,书中提到:“警队里抱着打工心态的同僚愈来愈多,他们忘掉了这份职业神圣的本质,只单纯地执行上级的指令,跟以劳力换取薪水的一般工人毫无分别。”第二个故事是2003年,警队已出现不少陋习,书中角色骆小明刚升任督察,因行动失败在内部会议被指摘,他又是年纪最小的一个,成了代罪羔羊。第三个故事的时间再往前推,1997年,骆小明升任警长、加入刑事情报科,却老是被职级较低的“老油条”差遣,上司忍不住说:“你现在‘肩膊有柴’,就不要听阿豪差遣吧。”随时间不断往前推,书中对警察的描述亦更为立体。

陈浩基生于1970年代、成长于1980年代,目睹过警察最辉煌的一面,但2012年过后,他看到警队的种种新闻,内心的信念不断动摇,他尝试这样理解:

这几年政府、警队的人都顾此失彼,我在想,会不会是能够做事的人都离开了,剩下一些擦鞋仔或等上位的人上去了。
0
陈浩基直言,如果发生占中后再写,他会在这些命题上再多着墨一点,写得再明显一些。(陈嘉元摄)

夺日本海外推理双料冠军 既惊且喜

后来,小说的版权愈卖愈多,至今已累积了12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及韩国等,谭光磊如此形容:“《13.67》应该是史上第一本真正打入欧美主流书市的华文推理小说。”更教人不曾想过的是,日本版先后获得“周刊文春推理小说BEST 10”与“本格推理小说BEST 10”2017年度最佳海外推理作品双料第一名,还有“这本推理了不起!”2018年海外作品第二名。

“日本读者向来喜欢看本土作者的作品,在推理方面更是保守,当然也有人喜欢看外国作品,可能是一些推理迷,他们看完,年底才会出现几个榜。”他笑指,这些排行榜就像叱咤或是十大中文金曲般,日本每年年底都会举办,由书店店员、编辑、推理作家等投票选出,虽然只是一个榜单,但影响力颇大,因为不少读者会跟着排名买书。据知,日本出版社已计划再版30,000本,以本地卖2,000本已是畅销书而言,30,000这个数字真的不得了,但他却一额汗,直言出版社“太进取”。

中文作品要打入国际书市场向来不易。(江智骞摄)

会这么说是因为日本书市向来保守,“我们常常以为国际市场印书会印很多,在香港一册能够卖出3,000本已是领军人物,而日本、欧美人口多,理论上会印多点。事实上,日本卖得差的书,跟香港其实没有分别,可能只卖1,000本。”

日本作家米泽穗信的《冰菓》便是一例,这本书当时只卖出几千本,以日本的推理及轻小说市场而言,销量很差。由于这是一部系列作,销售额直接影响了出版社的发行意欲,以致作者有一段时间无法发表续作。至2012年,《冰菓》被改编成动画,迅速被人喻为是“神作”,进而带动了小说的销情,至今卖出超过20万本。

因此陈浩基总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乐观,不是每本书都能像《13.67》般能够获得海外版权代理人青睐。

社会笼罩无力感 荒谬世情成“新常态”

去年7月,他推出第三部长篇作品《网内人》,这次同样耗了两年多时间,本来立心写一个本格派故事,但最后愈写愈社会派。譬如故事讲述女主角阿怡的妹妹因为网络欺凌而自杀,而这个悲剧与雨伞运动有关;当阿怡找上侦探阿涅追寻真相时,呈现更多的是人性的阴暗面与网络欺凌等社会议题。

“我最初不是想写社会派,只想写一个黑客侦探解决案件,但写着写着,鬼使神差下愈写愈多香港元素。”在他的盘算中,《网内人》会是系列作,阿涅在解决阿怡的案件后,将继续他的查案故事,而要在社会味浓的前提下改变风格,不是简单的事。

“如果我继续写阿涅这个角色,有几个方向不会变。第一,他必定在香港生活;第二,案件在现实上可能发生,譬如我不可能写有个富翁在蒲台岛起一间大宅,邀请宾客来玩,然后发生杀人事件,这样我也说服不了自己,虽然现实上不是不可能,但与角色的氛围不相符。或许山顶一幢豪宅有个高官僭建,有班记者入去采访,然后发生命案,这还比较有机会发生。”说完他忍不住笑起来。

不难发现,陈浩基很关心社会,亦不吝于将社会的荒谬融入小说,但是对于近年的社会变化,他无奈亦无力,以往追开新闻的他,坦言现在愈来愈不想看。“你知道社会没有改进,很多欠缺常理的事情发生,而大家要接受那是一个‘新常态’,这令人很乏力。当无力感长期笼罩社会,会导致文明、经济没落。为什么常说中国好景?因为大家觉得问题可以解决到,雾霾、食品问题,不要紧,我们可以解决。如果这些问题放诸香港,死得㖞,一定很多人上街。但内地人不一样,他们有希望。”

他续说,香港过去也出现过信心危机,政府为稳定民心,于1989年宣布推出“玫瑰园计划”,涵盖十大基建,当时大家不像现时面对高铁、西九、三跑般质疑政府,反而充满信心。“如今是希望太少,年轻人要打三四十年工才买得起楼,那是不是要等三四十年才可以结婚生仔?生产力下降、人口老化,为了填补人口老化,政府可能又引入外劳,然后我们发现社会被外劳侵蚀,问题不断循环。”

“十年前,我们的无力感没有那么强。2008年,香港人对中央的支持度很高,甚至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也很高。胡温那个年代虽然也是中共式的专制管治,但在专制的缝隙中,大家可以走位,那时大家都在跳舞,对方行前一步,你退后一步,你向前行一步,他退后一步。”

上文节录自第9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2月5日)《推理作家陈浩基:我不擅长解谜》。

其他《13.67》作者陈浩基专访文章:

【01周报.专访】小说打入欧美书市 港产作家陈浩基有价有市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2月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8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