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后港产剧已死?港漂文研学者出书反驳:粗疏、悲观、一刀切
港产电视剧塑造了文化想像,构建了本土身份,创造了黄金时代;但在今天,“不是艺术”、“没有价值”、“九七后再无港剧”等标签确实是港产剧甩不掉的“狗皮膏药”。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周潞鹭与博士生董若合作出版的新书《日出照旧—香港电视与陆港关系》(《日出照旧》),以回归后的诸多优秀港产剧,反驳了所谓的“九七没落说”,认为那是典型的“政治决定艺术”的思维。《日出照旧》又提到,诸如《网中人》、《大时代》等被捧上神坛的“九七前”剧集,从人物塑造到情节设置都是以对内地新移民的丑化和刻板印象,来建构香港人的灵活、文明、正直等形象,对陆港关系造成不小伤害。更有趣的现象是,港产剧过去50年来都热衷于以陆港关系为题材,周潞鹭接受《香港01》专访时指出:“这不仅是香港最重要的宏观政治之一,也是大多数香港人每天日常生活中要面对的微观政治。”那么,在陆港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港产剧又该如何书写这一题材、再造文化想像?
九七年后港剧已死?
“1997年后的港剧不再大胆书写政治,创意欠奉,港剧美好的时代自此过去了。”——这是常见的、香港学术界乃至社会对于香港回归后的港产电视剧的表述。1980年代末期,TVB形成流水线制作模式,剧情渐渐流于模板化;2016年亚洲电视倒闭,TVB一家独大,垄断电视市场份额,至今尚未出现有力的竞争者。不少香港年轻人鄙视其为“电视霸权”,连带着厌恶由TVB制作的港产剧。近年随着韩剧、欧美剧、内地剧的兴起,“电视已死”、“港剧已死”等标签更加深刻地烙印在观众心中,不少学者亦持消极态度。
九七过去,而果然,香港文化消失于江湖;TVB死掉了,剧集都是正路又怕事的;已经放弃港剧十多年。
“合拍剧”会让港剧越来越内地化,以创意、资本主义和娱乐为导向的电视剧,将在多大程度上转变为以娱乐和宣传中国国族主义为导向的作品?
不过,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周潞鹭与博士生董若今年合作出版的新书《日出照旧—香港电视与陆港关系》(《日出照旧》),详细地反驳了上述观点。这是第一本以港产电视剧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术书籍。港产剧曾经如此辉煌、远传海外,为何鲜有学者进行研究,而是单凭观察而论?周潞鹭认为,这和社会的悲观论调息息相关。
“港剧之王”丑化他者构建自我认同
一些港产影视文化研究学者认为,1979年的《网中人》和1992年的《大时代》是“九七前”的高质量港产剧代表,堪称“神剧”。但周潞鹭并不赞同:“我觉得这一种思维方式非常可笑,因为很忽略审美维度。”她认为电视剧作为长篇叙事,“须以塑造生动、立体、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为审美上的中心任务。”然而,这两部剧所塑造的主角却是“二元对立”的扁平人物形象,例如《网中人》的新移民“阿灿”好吃懒做、肮脏邋遢、作奸犯科,而香港人“阿纬”干净整洁、踏实勤劳、文明守法——几组反义词就能概括两位主角的形象。《大时代》中的方家和丁家亦是如此,表面上去政治化,但观众不难看出,前者是典型的西化的香港人,后者则是充斥暴力犯罪的内地移民。它们共同构建了香港人对新移民、内地人高度负面的刻板印象:“阿灿”长期被用来贬称内地新移民;而“丁蟹”的行事风格毫无逻辑,可以说是“为残暴而残暴”,甚至失去“人性”变得“动物化”。
《日出照旧》指出,《网中人》和《大时代》所构建的“香港人”的本土意识和身份认同,都是通过贬低、污名化内地新移民而实现的。1978年后,内地实行“改革开放”,而香港人认为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是这两部港剧就使用香港人vs内地人、资本主义vs社会主义、先进vs落后的刻板二分法,甚至把陆港关系推向动物vs人类、野蛮vs文明的极端,通过否定和伤害身为弱势群体的新移民,来构建优越感。
媒体构建了人对世界的理解。周潞鹭说,某程度上,陆港人民长期以来的矛盾,正是由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各种媒体所塑造的。“如果长期去丑化一个群体或美化一个群体,都是刻板印象,对双方都不公平。”她认为电视剧应该“公平呈现每一个群体”,写出每个群体里复杂的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这是一种公民权,是我们对电视剧非常重要的要求,它必须履行这个社会责任。”在内地,不同媒介产品都要经过不同程度的审查,例如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对后者的审查要比前者严格得多,因为电视是普及率最高的媒体,而电视剧作为最重要的节目、最流行的艺术,对人们的认知构建更为深远。
“后九七” 更客观的陆港关系剧
2002至2003年播出的《Loving You 我爱你》,被《日出照旧》形容是“九七后”仍有审美和政治叙事的勇气的港产剧代表,塑造了真实可信的内地人和香港人的形象,传递了“陆港矛盾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阶级矛盾”的观点。例如在描述当时香港男性北上包“二奶”的问题时,一视同仁地把内地女性和香港女性描绘成被剥削的群体,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下的男权社会。又如香港女性因阶级身份矢口否认与内地舞蹈教练的关系,却轻易爱上内地的公子哥儿。《日出照旧》还指出,该剧在思想上具有先锋性,例如2010年代爆发的“自由行”、“限奶令”和“双非孕妇”等陆港冲突,正是源于阶级矛盾。
《日出照旧》认为,《Loving You 我爱你》证明TVB仍有追求艺术的一面。虽然它被安排在周六深夜档,单元剧的模式亦被认为商业价值不高,但编剧能力极高,而且由当时的一线明星邓萃雯、吴启华担纲主演。“TVB自1980年代确立了垄断地位,才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保障艺术创作空间。”尽管该剧仅获得28点的收视,但TVB仍愿拨出资源开拍续集,《日出照旧》就此质问:“TVB是一家叠床架屋、组织庞大的大机构,并非铁板一块、一人独裁的古代帝国,我们又如何可以肯定,不可能偶尔找到创意发挥的空间呢?”
《日出照旧》盛赞的另一出港产剧,是2003年播出《九五至尊》。当时正值陆港关系蜜月期(1997-2008年),而该剧并没有从“丑化内地人”走向“奉承内地人”的极端,而是在喜剧形式下创造出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在承认“陆港差异”的同时书写“陆港同构”。主角“李大虾”从清朝穿越到广州,再从广州以内地新移民身份来港,一开始被香港人嘲笑不懂英语、一穷二白,但很快以优秀的能力让香港人折服慨叹:“想不到内地也有这么好的人才。”另外,剧集还大胆书写政治议题,例如当中巧妙运用李大虾是雍正皇帝的身份,隐喻中央政府助力香港走出1997年金融风暴后的经济困境。
港剧从未得到政府重视
在陆港关系日渐紧密的今天,两地人民对对方的印象多来自于“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不实信息与偏见横行。因此,以陆港关系为题材的电视剧去建立两地人民的相互理解,显得格外重要。可是,《日出照旧》认为,即使陆港多了合拍剧,却鲜少创作出好作品。2023年的《香港人在北京》是1997年《香港人在广州》的姊妹篇,在周潞鹭看来,该剧立意较好,聚焦“北漂”群体体现内地人群体的丰富性,打破香港人对内地人的单一刻板印象;然而,人物塑造单调,情节安排粗糙。至于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拍摄的《回归》,周潞鹭直指“名字非常的糟糕,一看就让人失去兴趣”,甚至怀疑该剧只是一项“政治任务”。她无奈感叹:“咱们能不能不要这么露骨,至少也要展现一些诚意吧!”
周潞鹭分析,昔日辉煌的港剧之所以没落至此,撇不开社会和政府对电视剧的轻视。社会常有居高临下的声音认为“电影是艺术,电视剧不是艺术”,周潞鹭则用“长篇小说才是奠定作者的写作功底和文坛地位”进行反驳,例如作家张爱玲和陈忠实都早早以短篇小说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后续仍在努力创作长篇小说。她续指,“美剧早就更新我们对电视剧的认知,被公认为一种艺术形式”,更不乏学者专门出书研究美剧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
港产剧对外构建了香港中西合璧的国际都会形象,对内让香港市民在殖民与回归之间找到探索自我认同和归属感。但作为这些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的电视剧,却未得到香港政府的足够重视,至少没有积极地出台更能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早在2000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出台文化保护政策,不允许在黄金时间播放包括港台剧在内的境外电视剧,港台剧渐渐变成次文化;但在香港,并没有相关规定,而是任由外地制作的影视作品自由播放。又如,电影发展基金早在1999年就创立,至今获得18.2亿元政府投资,但近年才有针对电视剧的“串流平台内容开发计划”,并且只为四支优胜团队提供每队570万港元的资助。此外,自2013年以来政府再未颁发免费电视牌照。对此,周潞鹭点名批评:“HOY TV(开电视)自开台来,没拍过任何一部自制港剧,白白霸占电视牌照。”
“港剧是小市场的奇迹”
电视剧作为一种最流行的大众艺术,除了观赏和娱乐性外,还蕴含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价值。韩国2003年播的《大长今》,成功出口至亚洲、美洲、欧洲等130个国家,当地甚至建立“大长今公园”,两年内吸引近20万名游客,带来巨大经济利益。2016年播放的《太阳的后裔》,则受惠于免税政策,得以销往全球约30个国家,将“韩风”吹向世界各地。2021年的《鱿鱼游戏》更不用说了,迅速成为Netflix最受欢迎的原创剧集,播放量在94个国家荣登首位,甚至获得美国数个主要影视奖项的青睐。
周潞鹭续指,电视剧的最大影响力之一在于其政治价值,是国家的意识形态工具,可以轻易构建或摧毁国族身份,所以很多国家包括韩国在内都对其制作设有非常严苛的审查制度。“港剧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想像,构建了香港本土身分,建构城市的实力。但香港学术界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本以港剧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术书籍,这真的像话吗?所以我要来改变这个历史,弥补研究空白。”周潞鹭从小在四川长大,偶然间看到《金枝欲孽》后开始对港产剧如痴如醉,更将其作为了学术研究方向,写下首本研究港剧的学术书籍,“这是我作为港剧粉丝,对港剧的承诺。”
尽管不得不承认港产剧日渐式微,但周潞鹭依然相信“香港电视剧是‘小市场’的奇迹”,因为本地市场不过区区700多万人,而且多年来没有文化保护政策,但港产剧至今仍然未被外地剧取代。“港剧还是坚持下来了!”她希望,观众和学者不再以偏见看待港产剧,政府能正视电视剧的价值并提供支持,从业者能塑造复杂立体的人物、扎实有趣的剧本,加上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运用得当,——假以时日,谁说港产剧不能再创一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