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小说中的武当派太极拳宗师 现实中竟也是70岁后才习武?
提起张三丰,大家可能马上想起《倚天屠龙记》中那位武当派开山祖师、武功最绝顶的高手之一,自创“太极拳”、“太极剑”。其实,现实历史中的确有张三丰的记载。传说,他不单是著名道士,更是老年时才习武成才?
要说张三丰是不容易,虽然正史《明史》有其记载,但由宋至清都有有关这个名字的人史迹存在,又有传说享年一百二十多岁之说(更有二百及四百岁之说),因此他的事迹也众说纷纭。在道教史上,张三丰是武当派及武当派内丹与武术的开派者,又曾获明太祖和明成祖数次遣使寻访不获的事迹流传,因而在明清道教史和内家武术发展上,是个举足轻重人物。对于一个人有几百年历史事迹记载,有论者推断历史上的张三丰并非一人,有姓名偶合者,有托名假冒者,或后人混淆者,才可以合理解释一人事迹横跨几百年历史。
张三丰传说纷纭
综合不同时期记载,张三丰事迹如下:
1.作为道教“三峰派”房中术代表的张三峰。在宋元的文献中都有提名“三峰”者授人房中之术。
2.清代学者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及清雍正十一年所修《宁波府志》。当中提及宋代张三峰,曾获宋徽宗邀见。黄宗羲更指这张三峰是北宋内家拳创始人。
3.明代徐桢卿《异林》,载宋代人张刺达,与道教人士陈抟相交,得道后活至明朝,为明朝皇帝召见不果。《异林》作者认为张刺达即张三丰。
4.张三丰为金朝人。《明史‧张三丰传》所载:“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
5.《滇黔纪游》、谈迁《枣林杂俎》等载明初有闽人三丰,从军滇黔。
6.《明史‧张三丰传》载,元明之交有武当道士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宝。这个传说最为广传,史迹也最多,据研究这史料是来自明代任自垣《太岳太和山志》,后者这书亦为元末明初张三丰说最原始资料。金庸小说《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张君宝),都是以这个为蓝本创作。
但综合各说,若涉及与武术有关的张三丰(峰),多集中在北宋时的武当丹士张三峰与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学者郝勤认为历史上真有张三丰其人,主要活跃期为明太祖到明成祖六十年间(1368-1423)。
张三丰除了是道教史上重要思想家和炼丹家外,在武术界也是一代宗师,创立了太极拳外,一生亦著述极多。
据《张三丰全集》内〈云水集‧悠悠歌〉和〈刀尺赋〉,张三丰自述他好剑善骑射,手执刀尺云游天下,可能张三丰自小好动,但有不少他正式习武的记录,虽然带传说或荒诞之谈,但依学者考据及文本都是提及在晚年开始正式习武(这里可能指习得太极拳,备存疑)。
晚年下山传播太极拳
传说张三丰早年曾尝考取功名,当过县官。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三丰开始访道求真,并居于陕西宝鸡山。据《王征南墓志铭》载,张三丰在于宋徽宗年间在武当山修道,梦见坐镇武当的主神玄武大帝(有人以其他文献推论宋徽宗那时他已六、七十多岁),亲自传授他上乘拳法。亦有其他稗野文献说张三丰在六、七十多岁时,在终南山得遇火龙真人,开始修炼丹术和武术,而在70岁后有所成,才遍游大江南北,传授拳术,讲究丹法。
总之,张三丰离开武当山后,太极拳流入民间,数百年后,始有文字记载张三丰创内家拳。王征南是内家拳的一个传人,晚年结识黄宗羲,成为好友,他一生收徒极严,晚年将所学拳法授予黄宗羲儿子黄百家,故死后有由黄宗羲为他写的《王征南墓志铭》。黄百家在《内拳家法》中说,张三丰精通少林功夫,创造一种与少林拳截然相反的拳法,名为内家,“得其一二者,足以胜少林”。于是,武学始有内家、外家之分,外家首推少林,内家尊崇武当。
太极被标签为老人运动
说回太极拳,一如很多运动,武术也是主张习者自幼开始锻炼,循序渐进,总之越早学习越好。但因为一些误解,太极拳被标签为老人玩意。太极讲究放松、用气和以柔制刚等拳理,本来是老少咸宜。只因俗论偏见,认为年青人应该是刚猛崩跳,而老年人应该缓慢锻炼关节,才有这个标签出现。
毕竟,去到百岁高龄,而且六七十岁仍能习得武艺,还能开宗立派,武艺足以折服人心,有能力让青年拜师门下,培育传人,能这样做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有关张三丰的史迹参考自郝勤《道教与武术》。
八种太极发劲方式,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晓得大家能否尽数?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