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传统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 拳理细致演变孙式太极拳
传统五大太极拳流派,素以陈杨两派为魁首。吴式太极则在知识分子间广为传颂,而孙式太极靠著师祖孙禄堂的创见,亦在武术界中占据著特殊位置。相较之下,武式太极拳显得非常低调,但这并不代表武式太极拳贡献较少。事实上,武式太极拳的许多拳论见解,都曾被其他内家拳派借鉴参考。
今天【武备志】,就跟大家介绍一下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武禹襄
武式太极拳,创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家族书香世代,兄长二人俱在当朝为官,亦曾经习武。他与杨式太极拳师祖杨露禅份属同乡,对杨氏所习的拳法甚感兴趣,于是便向其请教了太极拳梗概。及后武禹襄随兄长前往河南舞阳县履新,途经陈家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便顺道拜会了当地一众拳师,据闻还包括杨露禅之师陈长兴(1771—1853,由于架式工整,故又被称为“牌位大王”)。在他们指引下,武禹襄又去到了赵堡镇追随陈青萍(1795-1865,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师承可追溯至武当一脉)学习小架太极拳。
传闻武禹襄于赵堡学艺月余后,偶然在舞阳盐店得到了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启悟甚大。他将自己半生所学,及从拳论中得到的个人见解,糅合成一套完整体系,并写下了《打手要言》、《十三势行工心解》、《身法八要》等经典论著。由于武禹襄的拳系别树一帜,后人便将之称为武式太极拳。
正如文首提到,武式太极拳对太极拳的理论发展贡献甚大,以《身法八要》为例,所谓“八要”是指练拳时必须注意的八个肢体动作,即: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裹裆、护肫、涵胸、拔背。这种对行拳架式的细致划分,在早期的内家拳中实属罕见,即便在太极拳经已大为普及的当下,也依然大有参考价值。
至于武禹襄的传人李亦畲,亦留下了著名的《五字诀》及《撒放密诀》。所谓《五字诀》,即行拳走架时习者应当抱持的五种心态,包括心静、身灵、气敛及神聚。而《撒放密诀》则属于推手及用劲的学问,共分为擎、引、松、放四大范畴。由武式演变而来的孙式太极拳,便直接继承了《五字诀》及《撒放密诀》,并将之收录在孙禄堂所著的《太极拳学》之内。
武式太极拳的核心
在具体的行拳方式上,武式太极拳的行拳架子比其他流派要小,节奏也更为明快。其中有很多动作,都是利用肩膀及脊背的开合,再配合呼吸来运劲。部分传人会将之称为“气贴脊背”,并视为武式太极拳最重要的核心:
武式宗师郝少如的示范片段,虽然套路的名称跟其他太极拳流派相似,但拳架却是大相径庭。可以看到当中有很多依赖肩关节开合的动作。
近代的武式太极拳传承,主要出自郝为真一脉。他是民国年间,武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孙禄堂的太极拳法便是由他所授。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后人郝少如联同名家顾留馨,于1963年推出了《武式太极拳》一书,令武式太极拳正式挤身为五大太极拳流派之一。
至于今天封面图的翟维传老师,则是承传自李亦畬的徒孙姚继祖。以下是翟维传老师的推手片段:
八种太极发劲方式,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