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访|青年需要甚么?何玉芬校长:看得到未来有动力面对挑战
现时社会大谈青年工作,到底现时青年人需要甚么?香港辅导教师协会主席、葵涌迦密爱礼信中学校长何玉芬接受“01教育”专访时指出,过去数年本港先后经历2019社会事件和3年疫情,令这一代年青人失去许多难以弥补的成长经历,导致不少年青人失去学习与人联系、寻找自我价值的机会,继而无法对未来有所盼望、失去学习动力。
她认为,未来教育界所面对的挑战不比疫情少,学校需为学生提供各种亲身经历,让他们从中学习,逐渐明白“返学的意义”,并给予他们选择的空间,让学生看得见未来,有动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过去数年香港青年失去无法弥补的成长经历
何校长形容,过去数年本港经历社会运动以至长达3年的世纪疫情,对教育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因为学生失去一些成长阶段必须的经历和挑战,令他们的情绪、心态、学习动机以至生活技能等均大受影响,
以往一些正常不过的事,现在学生反为不习惯,甚至视为反常。她举例,有跨境生疫情3年期间一直上网课没有退学,现在突然重返校园十分不习惯;也曾从大学教授口中得知,有大学生经历3年网课后,当恢复实体课时反问为何要回校上课。
作为中学校长,何校长认为对中学生而言,失去3年校园生活影响极大,因为学生返学不单是求学问,更重要是透过校园生活与人联系,与同辈一同有所经历。例如透过课外活动找到个人志趣、在团体生活中学习放下自己,与他人沟通和合作,逐步建立人生态度,“要让学生找到返学的意义,透过学习、课外活动去参与群体生活,而非自己一个好舒服”。
曾面对学生人穷志短 逐步让学生找到返学的意义
现时社会大谈青年发展,到底他们需要发展甚么?何校长7年前加入学校担任校长时的一段经历,令她深深感受到青年人如何的迷惘和需要。
她忆述,学校不少学生来自弱势家庭,上任首年曾以小组形式与全级中六学生倾谈,了解他们毕业后的计划,发现“一半学生无谂过将来做乜”,他们不认为自己有足够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本去成功,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信心低到一个点系唔敢去谂”,形容当时的学生“人穷志短”:心态、知识、自信贫乏。
何校长指出,随着时代转变,现在对学生而言亲身经历是最好的学习,因为能令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学校则可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多元经验,让他们选择是否参加,希望学生亲历其境后,明白学习的意义,慢慢扭转学生心态,直言当中“要做好多好多嘢”。
透过学习经历 让学生取得成功感 提升学习动机
现时迦密爱礼信中学积极推动情境导向学习(Context based learning),在教学上尽量为学生营造学习场景,令他们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对将来是有用的并产生兴趣。
例如学校于本学年起添置两部专业咖啡机并筹备设立作咖啡室的学生活动中心,而各科组都会善用场景和设备教学,例如化学科教学生分析咖啡成份、生物科让学生分析咖啡渣是否适合耕种用、视艺科安排学生为咖啡室作室内设计、家政科教学生制作甜品等。
另外学校亦设立“咖啡队”,训练学生学习冲咖啡后,邀请家长到校品尝子女手艺,以及为社区服务,同时学校亦会提供职业专才课程,安排学生考取两张国际认可证书。何校长说,希望善用资源之余,也让学生从中取得成功感,“才能令他们有动力俾多啲effort,面对未来必然发生的难处”。
让学生学习做决定 明白未来有不同可能性
让学生找到个人志趣、有动力去学习后,何校长认为亦需要让学生“有得拣”,令他们明白未来是可以按个人兴趣和想法去做决定,因此小至校园环境、课室装修,大至开设甚么高中选修科,学校都会尽量聆听和参考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看得到,自己可以凭努力争取成果。
在迦密爱礼信中学校舍内,由不同级别和组织亲手制作的壁画、装饰随处可见,学校更让各班自行在课室外墙画画,部份课室更设有以特别物料制成的壁布板,方便学生随时更新。
高中文凭试选修科方面,学校现时提供多达150个选修科组合,并且每年均会收集中三学生高中选科意向,并会预留一定弹性按学生意向作调整。何校长举例,学校因应学生兴趣而开设视艺科,并成为最多人选修科目,但学生报读前需接受面试,凭个人努力争取机会;亦曾因学生对中国文学不感兴趣而停办一年。
加强与下一代沟通 让青年人明白得到支持
何校长认为,学生往往能就不同事情提出好建议,让学生就校内事情给予意见能令学生感受到“自己真系有份”,即使未必每件事都一定采纳学生意见,但至少让他们了解决策过程,否则只会各有各讲,认为跨代沟通双方都要学习,不希望学生采对抗态度,否则对话难以延续。
现时社会大谈复常,学生亦开始回复正常上课,但何校长预料,未来教育界所面对的挑战不比疫情期间少,学生工作需要逐项处理。她期望,未来学生透过校园生活多与人联系,找到生活的意义,看得见未来是有不同选择,并获社会、学校和家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