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班杀校|津中议会主席李伊莹提4方法应对 倡每班人数少于30人

撰文: 卢劲扬
出版:更新:

近年出生率下跌及移民潮使香港学童数字持续下跌,全港中学于本学年(2022/23学年)共缩减46班中一,19间中学只能开办2班中一,其中11间于本学年减至只开2班,令缩班杀校的忧虑逐渐浮面。
去年11月下旬新上任津贴中学议会主席的李伊莹校长接受“01教育”访问时表示,减班或结束学校都难免影响学生,弱势学校的学生更是首当其冲,而校长和老师亦可能要因而转工。就此,议会提出4个方法应对,包括“调整师生比例”至每班少于30人、“开拓外地生源”、“让学校及早准备”和“建立恒稳致远的制度”。她相信,该些措施可以减少教育界因为人口变动而导致的震荡之余,亦能够把握契机提升教育质素,从而保持行业活力吸引有志之士入行,借以促进行业发展。

津贴中学议会主席李伊莹校长在访问中提到,建议教育界把握契机降低师生比例,进一步提升教育质素。(林霭怡摄)

调整师生比例非为保饭碗 学生将受惠教育质素提升

津中议会提出应对缩班杀校的方法之一是减低师生比例,李校长强调并非要“保饭碗”,而是减低人口减少所带来的震荡,同时把握契机进一步提升教育质素。

她以语文教育为例,教师如能根据学生作答提供针对性的个人回应(Individual Feedback),学生会进步得更快,但须配合较低师生比才可实行;又以品德教育为例,降低比例容许教师花更多时间聆听学生,发现他们有偏差想法便可以立即纠正。

对于实际每班人数,李校长建议参考小学每班人数,将中学每班人数调整至25至30人,让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之余,学生亦可享有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她亦补充,调整师生比并非要不缩班不杀校,只是期望最终数字比预期少,减少震荡。

李伊莹校长建议参考小学将中学每班人数调整至25至30人,让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之余,学生亦可享有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林霭怡摄)

针对出生率下降开拓外地生源 为香港培养人才

除了调整师生比例,津中议会亦提出吸引外地学生来港读书,包括入读本地津贴中学。李校长指开拓生源不但帮到业界,更可以为香港争取更多青少年未来留港发展。她相信香港学校的外地生源会以东南亚国家和内地为主,认为津贴中学绝对有能力录取外地学生,因为津中有照顾不同学生的经验、各有特色,可以对应不同受众。

不过津贴中学经费主要来自公帑,外地学生来港读书,学费水平显得相当关键。李校长认为外地学生来港读书应缴付全额学费,参考现时每名中学生每年平均单位成本9至10万港元计算,学费似乎竞争力有限。不过她认为香港教育拥有多个优势,包括整体学术水平较高、中西文化兼容、接通世界等等,具一定吸引力,而且“外国(学费)50万一年都好多人畀到”,“唔搞就唔知会唔会真系1个(学生)都冇”。她又举例,以往香港学校取录跨境学童时曾有类似犹豫,但现时已有数万名跨境学童,相信拓展外地生源一样需要时间发展及建立口碑。

李伊莹校长认为香港教育界拥多个优势,对外地学生有一定吸引力。(林霭怡摄)

稳定班数恒稳致远 提供估算资料及早准备

因应学生人数下跌,今个学年有多间中学需要缩班。李校长表示,不稳定的班级数目不利学校长远发展,令学校难以估算教师人手、规划校舍用途。

李校长指,香港学校普遍校舍空间有限,但发展STEAM教育、文化艺术及体育等范畴均需要额外空间,“会唔会透过大家都有一个好嘅班数,令到校舍嘅使用帮助到学生有一个更好嘅发展呢?”。她举例,如果大部份学校都长期维持每级4班(全校24班),未来即使人口上升或再减少亦只需调整每班人数,避免个别学校长期处于挣扎边缘,减少对师生的影响。

最后,李校长希望政府可以向教育界提供相关班级数目估算及计划,方便学界及早预备。她表示,知道政府有意重置学校,“我哋都好想知道,点样做法呢?点样申请呢?”,而学校在了解政府的规划后就可以有更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