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饭贴士|饭煲跳掣后焖焗超错!日本职人教煮饭7招 用快煮模式?

撰文: 余晓彤
出版:更新:

煮饭效果松软香甜、粒粒分明内藏不少学问,香港开电视外购节目《健康原因讲多D》曾邀请5位煮饭职人,观察他们煮饭的过程并总结7个煮饭秘诀,由洗米力度、搓米手法、浸米时间,以至煲饭用水等要点一一讲解,令任何人在家中都可将普通的米粒煲煮成香甜不黏糯的滋味白饭。

洗米贴士

1. 第一泡水停留不过3秒

日本人对米饭有种执著,有餐厅更因米饭的味道特别而声名大噪;有人则成了精米专家,每日反复研究及试食不同的白饭,可见他们对米饭这简单的食材也绝不马虎。煮饭第一步定必是洗米,而第一泡水不应浸泡米粒超过3秒,稍稍搓洗便要尽快将水沥掉。第一泡水主要目的是将米表面附有灰尘污垢洗走,可是干燥的白米吸水力最强,如留在第一泡水太久的话,污水有机会被米吸收从而影响味道。

干燥的白米吸水力最强,含有污物的第一泡水不应浸泡米粒超过3秒。 (VCG)

2. 用滤网、筲箕洗米最伤

洗米时所用的用具与力度会影响米粒的表面,从而影响米饭的嚼劲。职人们均不用滤网或筲箕洗米反而在光滑的盆子清洗,全因滤网线条粗糙,可能会刮伤米粒表面。

3. 洗米不过3次免失香味弹性

搓米的手法也有讲究,比起大大力搓洗米粒轻力搅拌便可。若大力搓洗会将米粒表面的淀粉洗走,煮出来的饭容易失去弹性,口感变成又软又黏。次数亦应在3次内,过多会令米粒的香味消失。故洗米时轻力搅拌可保留表面的淀粉,煮出来的饭更有嚼劲且粒粒分明。

请按图看煮美味白饭秘诀:

+3

浸米贴士

4. 日本米宜放雪柜浸6小时

浸米此步因人而异,不过职人们均认为浸米是不可缺少的,亦是令米饭变得香甜重要的一步。以往消委会教大家煲饭,建议煮米前先浸米2小时,令米粒充分吸收水分,并让米内的淀粉酵素令淀粉较易转成游离糖,增加饭粒的甜味。

如想将甜味再提高,浸米时应盖上保鲜纸放入雪柜冷藏6小时。因长时间用低温浸米可让整颗米粒尽情吸收水分,以至米芯部分亦能吸水,令中间的淀粉也能转化成糖。

浸米时放入雪柜冷藏6小时,令整颗米粒尽情吸收水分,中间的淀粉也能转化成糖。(《健康原因讲多D》截图)

这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米种,浸米适用于日本的珍珠米,而糙米及红米等的米糠未被磨掉,浸米的水量可酌量减少,否则饭会过烂。至于香港人常吃的泰国米属瘦身米,黏性较弱,吸水力良好。浸米后将失去韧性、易断及黏糊,失去泰国香米的弹牙特性。

煲饭贴士

5. 硬水煲饭减甜味

矿泉水、水喉水、蒸馏水,你会用什么水煲饭?事实上,用软水煲饭有助提升甜味,因软水中的少量矿物质会将米粒中的酵素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或蔗糖。相反,水中的矿物质过多(如硬水)会令酵素淀粉失去功能,米粒所释放的甜味相对较少。

用硬度约20-40毫克的软水煲饭,口感为松软香甜。(资料图片/龚嘉盛摄)

据水务署资料显示,香港食水中钙和镁的含量偏低,总硬度值(以碳酸钙含量计算)为每公升<5至68毫克,因此属于软水。

世界卫生组织(WHO)以碳酸钙含量作为水硬度的基准,并分为四类:“软水”、“稍硬水”、“硬水”及“超硬水”。(图片:ec-ff)

6. 快煮模式煲饭香味升1.7倍

日本职人们都爱用砂锅或羽釜锅饭,皆因材质厚实有助热力慢慢传入米芯,出来的效果胀满。不过一般家庭都是用电饭煲煲饭,若想效果媲美砂锅,煮饭时应选“快煮模式”。基于米粒已吸收足够水分,所以煮的时候不用再令它吸水,一口气快煮可以令饭更弹牙。

电饭煲煲饭,若想效果可媲美砂锅,煮饭时应选“快煮模式”。(photo-AC)

7. 煲好立即开盖防倒汗水 拌松方法有学问

坊间流传电饭煲跳掣后,不要急著打开盖子让它焖5分钟左右令味道更香甜,原来是大错特错!八代目仪兵卫总厨桥本晃治解释,刚煮好的白饭含有大量蒸汽,假如跳掣后不立即开盖,蒸汽碰到盖子时则成倒汗水滴下,白饭吸收了便变得多水、软烂。开盖后亦应以“上下反转”拌松白饭,先在煲内画十字,将其中一份的白饭舀上来全部倒转再切开,余此类推,小心地将白饭拌松。

煲好饭后立即开盖,以“上下反转”拌松白饭。(资料图片/龚嘉盛摄)

买米2大注意事项

单单是日本的大米已有超过200多种,各品种各有特色,多尝试不同品种才可找到自己最爱。然而,选购好味大米不单止要根据自己喜好,日本五星级米饭大师小池理雄提醒有两点必需注意,不然使用了以上的煮饭秘诀仍难以煮出滋味白饭。

1)留意包装上的“精米日”

稻米磨成米后会开始变质,尽可能选择日子愈近愈好。以下图为例,右手边的白米较新鲜。

日本米包装上会印有“精米日”,代表制造日期。(资料图片)

2)纯白色米粒愈少愈好

从透明包装观察米粒颜色,选择较少纯白色米粒愈好。纯白色米粒的米心空洞,代表里面没有甚么淀粉,所以用来煮饭时白饭容易变得软烂又黏口。

纯白色米粒的米心空洞,用来煮饭时白饭容易变得软烂又黏口。(资料图片)

资料来源:日本节目《健康原因讲多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