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苏绍聪促法律科技“行快啲”:律师楼仲养紧十几人搬文件

撰文: 周皓宜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逾年,加速各行各业转型,各种网上服务应运而生。法律界等传统界别亦不例外,本港法院因应疫情去年起尝试以视像方式遥距聆讯。律师会前会长、一邦国际网上仲调中心(eBRAM)主席苏绍聪认为,香港仍要“行快啲”,加速发展法律科技,包括发展电子档案(electronic filing),“而家大型律师楼仲养紧十几人搬文件去法庭。”
他表示,法律界应把握本港自身优势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吸引各地人士到香港处理法律问题,如解决法律争议、签署合约等,同时业界应加强法律科技应用,促请政府为中小型律师行提供资助,鼓励业界转型。

香港仍使用实体文件 “每单案文件可摆满一间房”

苏绍聪接受《香港01》专访时表示,香港应加快发展法律科技,例如很多地方的法院早已使用电子文件(electronic filing),但香港仍在使用实体文件,“大型律师楼都仲养紧十几人人手搬文件去法庭,每单案件文件可以摆满一间房。”

苏绍聪谈及各地视像审讯的发展,称新加坡、英国及内地等地也会采用视像开庭,而目前香港虽然有科技法庭(Technology court),但使用的关卡较高,需要提供理由说服法庭批准使用,加上科技法庭数目不多,并非每宗需要视像审讯的案件也能用上科技法庭。他解释,香港需要处理众多跨境案件,亦要传召身处不同地方的专家证人作证,有必要发展视像审讯。

他认为,司法机构需要增设资讯科技部门,专门处理法庭的科技问题,而非统一透过政府的资讯科技部门处理,“每次法庭要支援,又要填form,又要申请,又要排期咁,蚊都瞓啦。”

eBRAM今年内推中英人工智能翻译 将发展至5、6种语言

苏绍聪指出,香港作为国际法律中心,亦是国家内唯一实行普通法的地区,不能只做本地生意,应发挥背向中国面向世界的优势,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解决法律争议,认为业界发展法律科技尤其重要,例如透过“机械学习”(machine learning)进行人工智能翻译,减省所需的人手和时间。他提到,由他担任主席的eBRAM正开发人工智能翻译系统,期望今年内在电子争议解决平台推出中英翻译,其后陆续提供5至6种语言的人工智能翻译,包括西班牙文、俄文及阿拉伯文等。

他说,现时香港缺乏法律科技人才,需要具备科技知识并熟悉行内运作的人士,改良法律科技系统。他举例指英国有律师兼任律师楼的创新科技总监,运用其法律及科技知识,负责法律科技事务。他亦指,不少中小型律师行缺乏资源转型,冀政府提供财政资助,供中小型律师行更换设备。

料“大湾区律师”成新趋势

港府及内地正筹划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试,苏绍聪表示,业界对措施反应热烈,早前网上简介会有约700人参与,包括大律师、律师等专业人士,取得执业资格打入大湾区市场,对业界而言具吸引力。

他说,国家“十四五规划”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提出要促进三地人流、物流及资金流,相信“大湾区律师”会成为新趋势,将出现更多熟悉粤港澳三地法律的人才。他称,据他所知,目前至少有两间律师楼主打大湾区市场,于广东前海、南沙、澳门及香港设有分行,聘用三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