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磡海滨拟建50层大楼设新地标 叶刘批无新意:天际100也难吸客

撰文: 何夏怡 林子慰
出版:更新:

政府计划将港铁红磡站、周边用地及海滨发展新地标,兴建游艇泊位及娱乐设施等,港铁早前完成土地用途研究。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今日(29日)讨论红磡发展,身兼行会召集人的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不满发展构思,指当局不能评估计划经济效益,举例在当地兴建50层商住大楼的新地标,属“缺乏新意”,未必能吸引游客。发展局常任秘书长何珮玲表示收到意见,会加强研究项目经济效益,力求更有新意。

4月29日,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讨论政府拟发展红磡海滨。(廖雁雄摄)

叶刘批发展红磡海滨构思缺乏新意

会上,叶刘淑仪表示原则上支持发展红磡海旁用地,惟不满意构思,因为当局未能确切评估经济效益,确保市场接受。

4月29日,新民党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出席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廖雁雄摄)

她举例政府计划在东九龙建50层商住大楼的多层娱乐设施,属“缺乏新意”,未必成功,因为另一头的西九龙天际100观景台,曾经也是轰动的地标,但现时已经难以吸引游客。

西九龙天际100当年也是哄动的地标,但现时亦没有特别吸引游客,附近食肆亦不行,举行酒会更会塞车。
新民党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

叶刘吁勿“一窝蜂”兴建码头做游艇经济

游艇经济方面,叶刘指政府既然“一窝蜂”兴建码头做游艇经济,就要明白只做防波堤、赚船只泊位费是不够的,需构思更多周边设施及配件,例如维修及保养等,可参考西班牙巴塞罗那打造成熟的游艇产业链,包括船只的维修保养等。她建议当局不要看轻帆船旅游,帆船比赛可令更多人于香港过夜。

4月29日,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讨论政府拟发展红磡海滨。(廖雁雄摄)

发展局表示日后规划时将预留空间于停泊岸上设立小规模的维修设施,局方又认同帆船旅游重要,未来将研究游艇及帆船停泊的最佳比例。

马逢国关注摩天大楼落成后会否影响海景。(廖雁雄摄)

陈学锋关注大楼落成遮挡红馆

立法会议员陈学锋及马逢国关注摩天大楼落成后会否影响海景。陈学锋表示维港两岸一直都以观赏性较强的方针发展,若于海滨建立高厦或将遮挡红馆,旅客日后不能再于港岛欣赏这香港地标,建议当局修改计划,例如“不要建高,向横发展”。马逢国则指出目前周边都是低矮设施,需注意兴建高楼大厦可否融入周边景观。

4月29日,发展局常任秘书长何珮玲出席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廖雁雄摄)

何珮玲称下一阶段会研究高楼对景观的影响。不过她补充,九龙半岛沿海有更高的大厦,例如K11香港新世界大厦高逾260米,附近亦有约230米的住宅,故在岸边建高楼并非罕见。

现阶段没有计划拆卸红馆

马逢国亦关注红馆的未来定位,他指出红馆过往常作为多功能场馆,包括举办演唱会等,惟现时部分功能已被启德体育园取代,未来红馆会否仍以举办演唱会为主。民建联陈恒镔亦关注日后会否保留红馆。

4月29日,发展局常任秘书长何珮玲出席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廖雁雄摄)

发展局表示红馆是香港历史及文化的象征,现阶段没有拆卸红馆的计划,文体旅局正探讨红馆未来的发展。

易志明关注交通拥挤

另外,当局计划将旅游巴士的泊车位置,由港铁红磡大楼附近迁至红磡站以东近红馆的位置,以腾出空间改建为公众休憩空间。自由党航运交通界议员易志明提醒,本来有大量旅游巴在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泊车,加上星光大道有很多游客,该区一度非常拥挤,直至移到红磡站附近才有所舒缓,现时既然搬迁,当局要注意纾缓交通拥挤的问题。

他又指,有市民反映红磡站的行人通道保养差,尤其冷气不足,抽气扇灰尘大,希望政府派员跟进。

4月29日,发展局常任秘书长何珮玲出席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廖雁雄摄)

何珮玲表示,发展项目财政评估显示计划可行,下一步会加强研究经济效益,力求更有新意,亦会为预留规划空间做维修设施、详细研究旅游巴泊位问题。

4月29日,旅游界姚柏良出席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立法会直播)

姚柏良倡维港游上落点伸延至红磡

旅游界姚柏良建议,短期内应利用好前红磡铁路货运码头,服务维港游的船只,因为现时这类船只的上落点集中在尖沙咀钟楼一带,导致人流拥挤。长远来看,要解决红磡海滨一带的行人设施问题,例如将港铁红磡站、红磡海滨、尖沙咀天星小轮,发展成为黄金路线,提高畅通度。

4月29日,香港新方向议员张欣宇出席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立法会直播)

张欣宇倡设铁路文化体验馆

香港新方向议员张欣宇指出,整份计划虽然由港铁公司操刀,但却缺乏铁路元素,他指红磡有旧路轨、月台、火车等资源,建议当局加以利用,藉今次重新开发的机会设计铁路文化体验馆,发展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