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改革|夏宝龙重磅讲话 政府、建制何以讳莫如深?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三中全会闭幕后,23日会见率团访京的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出希望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入理解和领会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机遇,锐意改革,主动作为;又指对于面临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香港来说,同样要识变、应变、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中央再次公开呼吁香港要改革,但奇怪的是政府与建制派对此重大议题讳莫如深。
作为与夏宝龙见面的最高级官员,陈茂波在访京行程结束后,透过新闻处发稿指:“今次率领金融体系的主要负责人访京,拜会了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加深了我们对三中全会精神的领会,让我们更好部署和推动香港拼经济、促发展的工作”及““在国家的坚实支持和行政长官的带领下,特区政府会继续全力以赴,以扎实的工作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积极求变创新,推动香港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为自身取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新闻稿并未交代他或其他成员如何理解夏宝龙提出的“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究竟要如何改革、哪方面要改革、具体又如何推动改革等。
陈茂波未回应如何理解夏宝龙讲话
陈茂波星期四(24日)晚返抵香港后,今日(26日)下午出席一个研讨会,记者追问他如何理解夏宝龙指香港要改革的发言时,陈面带微笑向记者区挥手说“ByeBye”,然后步入升降机及离去。
倾向讲机遇 鲜少谈改革
至于立法会的主要政党也未有就此番改革言论作公开回应。《香港01》记者曾主动联络部分立法会议员,综合而言,他们主要认为是指政府要更积极作为,招商引资,但在更好配合国家发展、汇聚人才方面,需要更积极推动。即使用上“改革”字眼,提出的也不离精简流程、尽量减少行政程序等,未触及根本性制度改。
而仔细分析政府和建制派热炽回应三中全会闭幕后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发言,他们普遍聚焦于感谢中央对香港的关顾、香港作为内地联通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应牢牢把握国家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重大机遇,继续发挥好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等。简而言之,均未有触及香港自身问题与改革。
是否再一次反映中央与香港之间存在认知上的落差?“改革”二字,在本港何以如此难于启齿?
制度性改革牵涉范围广 须深思熟虑
点出夏宝龙是要求特区政府呼应三中全会的精神,拿出勇气、胆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制度性的改革的全国港澳研究会顾问刘兆佳认为,大家的“不反应”是因为认同,又相信各方人士包括政府官员鲜有仔细论述,可能因为不敢贸然公开就夏宝龙要求的制度性改革作演绎或解说,毕竟今次所指的“改革”是结合三中全会精神的“制度性的改革”,牵涉的不是单一的范畴。以土地供应为例,要增加供应,不止只谈加快和精简规划、审批程序等,还有政府收地能否更进取?郊野公园边陲用地又能否征用?禁区土地又是否要开放使用?涉及的已不限于土地政策,还有保育政策、财政和保安等范畴。
他又指,香港的市场是否存在垄断,若要打破垄断又要采取甚么措施?教育是否有不平均情况,影响基层儿童上流?要解决贫富悬殊,至少涉及福利制度与税制问题等,不能只简单抛出“改革”旗号,必须提出经深思熟虑,实际可行的方案。
刘兆佳:勿害怕得罪既得利益集团
至于中央很早之前已要求香港要改革,如今夏宝龙再次发言,是否意味本港的改革进展太慢?刘兆佳认为改革已有进展,他举例过去奉行大市场、小政府政策,而本届政府已推出“抢人才”、“抢企业”措施,打破过去不干预模式,但当然力度可以更大、触及面可以更宽广,夏宝龙今次的讲话是为本港的改革“撑腰”,著政府放胆去做。
勿害怕得罪既得利益集团,要以香港人的利益为依归。
至于会否正因为“勿害怕得罪既得利益集团”,导致“改革”二字变成“忌讳”,抑或政府终累积足够的勇气推进改革,可能最快待至十月才能揭盅。特首李家超正就期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进行咨询,政府一般不会在此之前提出任何重大的制度性改革建议,且看届时李家超会否就“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交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