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征费・拆局|临门“挞Q”真正死因 三年前已揭示端倪

撰文: 潘耀升
出版:更新:

垃圾征费酝酿近20年,实施前临门一脚“挞Q”,政策落实无期,库存1.7亿个指定袋最终要免费派街坊,究竟是市民未准备好,还是官员欠执行力?政界普遍主张向前看,未来一年做好回收减废,然而汲取失败教训才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否则如环保署署长所言:“如果你想不清楚,几时都是不清楚”。《香港01》整理过去3年垃圾征费争议点,政府官员的应对,或许可找到垃圾征费死因的端倪。

垃圾征费由一定不延期 到三度押后落实无期

落实垃圾征费的《2021年废物处置(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条例》,2021年8月26日在建制派支持下,获立法会三读通过成为法例,原本计划花两年时间准备,至2023年年底实施,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2023年1月及4月亦先后表示,有信心年底推行。最终垃圾征费三度押后,如今落实无期。

第一次宣布押后,是2023年7月10日,因应清洁业界年底人手不足,故押后至2024年4月1日实施,当时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明言“一定不会延期”。

第二次宣布押后,是2024年1月19日,政府希望“先行先试”让各界了解操作和细节,故延至8月1日实施,当时谢展寰说百分百有信心顺利推行。

第三次宣布押后,是2024年5月27日,“先行先试”报告陈列种种“负评”和执行困难,政府解释临实施前收到很多反对,很多之前没有讨论的问题浮现,暂缓推行属务实、正确的唯一决定。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主席刘国勋亦指:“政府应该有一个路线图如何推动减废和回收”。

一、3年前提出种种忧虑 3年后成为死因“新证据”

垃圾征费临门一脚“挞Q”,仿佛还原基本步,再讨论减废路线图,究竟问题出在哪?时光要倒流至2021年8月26日垃圾征费法例通过之时。

翻查当天已有多个环保团体反映垃圾征费无实施日期及时间表,其中绿色和平已关注当局欠缺各阶段减废目标,担心随时“甩辘”,结果一语成谶。建制派经民联梁美芬有份创立的环保促进会,当时亦提出一般屋苑及大厦只依赖数套回收箱,未能配合垃圾征费实施后回收量大增情况,需增设更多回收点,同时要尽快探讨家居厨余的收集配套。

法例通过后4天,物管业界亦提出忧虑希望政府解决。当时物业管理联会会长李伟宗指,部分单幢楼仅得一名保安员驻守,甚至没有夜更,难以监管居民乱弃垃圾,担心清洁工工作量将增加,若找不到物主,最终要法团或管理公司自费清理,住户“埋单”。

+1

3年后的今天,比对“先行先试”报告收集市民意见,仿佛像坐“时光机”。报告提到,三无大厦清洁工担忧工作量大增,厨余收集点的数量和覆盖率不足,特别是厨余回收桶不足;亦有人关注收费贵、忧乱抛垃圾增加,不少人不理解按袋收费对减废的效用。政府引述不同研究、媒体等收集的意见,得出大概七至八成市民反对如期推行垃圾征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商会早于去年初就垃圾征费做问卷调查,发现有45%受访者不了解征费,29%受访者只愿意每月为垃圾征费付出最多3元,即平均每日约0.1元。当时有份出席的饮食界代表徐汶纬亦反映垃圾征费增加成本。这些看法与“先行先试”报告列出的意见类似,包括有商户认为垃圾收费增加人手成本属劳民伤财。

3年前提出的种种忧虑,3年后成为垃圾征费死因的“新证据”,推行政策不能“闭门造车”,如特首李家超所言要多听反对声音,缓减负面影响。然而,垃圾征费三度押后未能落实的其中一个问题,在于三年间当局有否时刻为政策“把脉”,法例虽已通过,部署执行时,除了听取环保团体的意见,又有否察觉坊间的忧虑,还是3年后的“先行先试”才发现?

二、回收配套“追落后” 理应早已有迹可寻

“事非经过不知难”——是政府三度押后垃圾征费的其中一个解释,形容两个月“先行先试”过程中看到很多无人讨论过的问题,故宣布未来一年加速扩大社区回收网络,包括厨余收集点由现时逾1,100个增加一倍等。然而,部分被指不足之处,早于“先行先试”实施前,已有迹可寻。

以厨余回收为例,截至2024年1月15日,全港有449个智能厨余回收桶覆盖约1,000栋楼宇,其中湾仔和油尖旺的公共屋邨,完全无智能厨余回收桶,预计年底前可增设逾250个。私人屋苑方面,中西区、南区、深水埗和大埔亦未有屋苑成功安装智能厨余回收桶。全港最少回收桶的是中西区,只有3部,全部位于公共屋邨;最多回收桶的是沙田区,有62部。

值得一提的是,“私人屋苑智能厨余回收桶试验计划”2023年12月29日才开始申请,为合资格的大型私人屋苑免费提供智能厨余回收桶。早已有议员反映问题,其中民建联梁熙当时已指出厨余桶太迟设置,部门对厨余回收过于乐观,令垃圾征费配套滞后,质疑为何今年已要实施垃圾收费,同年才陆续设置厨余桶,认为应在垃圾征费实施前已准备就绪。

垃圾征费早于19年前提出,至上届政府任内获立法会通过,今届政府负责落实执行政策,惟多次被议员批评配套不足,欠执行力,而今次三度押后落实垃圾征费,又被环保团体指欠缺“两心一力”(信心、决心、执行力)。现届政府上任时著眼要提高治理水平,提升管治团队的执行力,要再花努力才能不负所望。

三、官员解说屡惹议 社会讨论还原基本步

垃圾征费引起重大争议的萌芽点,大概是2023年7月,如副司长卓永兴所言,落实日期迫近才有更多市民关注和反对,可能是“人性”。

当局原定7月14日要到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交代垃圾征费的进展,惟提前7月6日传出押后消息。环境卫生业界大联盟翌日(7月7日)“打蛇随棍上”登报批评年内推行属天方夜谭,业界人手不足,支持押后,更反问“试问100个市民中,不足5个知道垃圾收费在年底实施这回事。”当政府2023年7月10日宣布第一次押后垃圾征费后,政界、商界、民间开始热烈讨论,民建联更发布调查,指3成受访者不知实施时间促加强宣传。

不过,社会的讨论由配套是否足够,条件是否成熟,到2023年底发展到质疑垃圾征费是否应该实施,变相还原基本步,某程度上与官员解说有关。

+3

先有1月17日时任环保署助理署长胡劲欣的“锯开地拖棍”论,再有1月18日环保署署长徐浩光回应市民疑惑时的金句:“如果你想不清楚,几时都是不清楚”。

事隔几天,1月20日艺人肥妈更拍片直斥垃圾征费令天下大乱,“你唔畀人哋用黑胶袋,要人哋买你𠮶啲胶袋,咁你同环保直情系背道而行”,肥妈深受师奶欢迎,受众正是垃圾征费用家,片段收看次数高达22万。谢展寰随后伙拍肥妈拍片澄清,同样在肥妈的Youtube频道发布,但收看次数有8万。

社会对垃圾征费有疑惑,环保署作为主要推手,情绪化用字如引来反感,或被人感觉责怪市民,对推动政策无补于事,更可能令社会抗拒措施,良好的政策执行力,亦包括避免公关灾难。

免费派胶袋政策目标要清晰 汲取教训才是成功关键

垃圾征费酝酿近20年,经历四届政府,实施前临门一脚“挞Q”,政策落实无期。听取民意固然是好事,惟后续跟进工作之一,是将1.7亿个指定袋库存,未来半年免费派予公屋住户,作“宣传教育减废回收”用途,翻查当年批出的指定垃圾袋合约金额逾11亿元。

“先行先试”计划免费派胶袋,尚且可以搜集到数据,有助推行时参考,然而全港公屋户免费派胶袋是否达到政策目的?与政策目标走远还是走近?有何指标量度免费派发的成效?值得深思。

政界普遍主张向前看,未来一年做好回收减废,然而汲取失败教训才是迈向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