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堪称国际都市,但原来仍然有地方会因为山泥堵路,被围困山中缺水缺粮,这条偏僻的村落,叫西湾村。山高路远,住在西湾村的麻烦事特别多。早年寒冬酚找驴仔“托运”棉被,夏天卖凉茶担冰粒,走到半路冰已融一半,但村长黎恩仍然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是我们的根吖嘛!西湾有600年历史,祖先做官,其他村都要交租给我们,好多威水史!”
西湾村村长黎恩,每天要走一小时路程归家。黎恩1957年出世,但对于西湾村600年来的来龙去脉,他可算是现时村里最完整的“人肉资料库”。(李泽彤摄) “往西湾”的指示路牌并非理所当然,而是西湾人向政府争取回来的。西湾村村长黎恩,每天要走一小时路程归家。黎恩1957年出世,但对于西湾村600年来的来龙去脉,他可算是现时村里最完整的“人肉资料库”。1970年代以后,留守西湾的人只有数位,黎恩就是其一。原来,政府兴建万宜水库后,水道变得九曲十三弯,用来灌溉的水源被截,加以工业发展,不少村民弃耕到英国打工,包括黎恩爸爸和弟弟,但黎恩依然留守西湾村。(李泽彤摄) 西湾村原本没有牛。渔护署事前没有知会,把马路上的牛搬到黎恩的家门前。黎恩家门前的草地被吃,像秃头一般;花和菜也没有,还有这一辈子也清不完的牛粪。黎恩向渔护署反映,渔护署声称会替牛绝育。记者愚拙,惊叹:“绝育,牛就不拉屎吗?”黎家摇头叹息。 (李泽彤摄) 黎恩吐尽居于西湾村的麻烦事,记者不禁问:“为什么你仍喜欢这里?”黎恩忽尔扬声道:“这里是我们的根吖嘛!西湾有600年历史,祖先做官,其他村都要交租给我们,好多威水史!”(李泽彤摄) 《大浪西湾黎氏族谱》记载西湾村始于明朝年间,黎氏第10代就迁居西湾,黎恩则是第24代子孙。数年前几位美国旅客找民政事务署做担保人,借去族谱回美国研究。(李泽彤摄) 西湾人对“家”的概念很广阔,地属官地,但对他们而言,这片山海早已“视如己出”。黎恩做村长力劝西湾人回流村内,甚至游说远在英国的弟弟:“你返嚟啦!现在西湾游人增加,开士多,都可以揾到两餐。”外国的月亮始终不及西湾圆,弟弟黎坤回来开设海浪茶座。(李泽彤摄) 黎恩周一至四居于西贡,方便子女上学。周五至日回到村内。他说平日的粮食,如米油盐等,船家会帮忙运送到西湾村,有人接收。家人甚少吃肉,打开雪柜,全都是冰鲜的鱼。(李泽彤摄) 一家五口生计靠士多,黎恩太太和女儿在店内看舖。大囡经常叫爸爸不要住西湾。细女梓颐说:“一家生计要靠士多,不够人手,我们一定要回来。有时候,也可以与家姐轮流请假。”(潘思颍摄) 大浪西湾5月山泥倾泻,政府工程师代表说要花6个月维修。西湾村民在山泥旁预早放置泥铲,让经过的村民挖泥自救。(李泽彤摄) 细仔骏彦最深得黎恩爱西湾的真传,自言两岁开始行山。西湾与迪士尼,细仔骏彦必选前者。(潘思颍摄) 黎恩两个女儿回到大自然,仍不忘手里的手机。(潘思颍摄) 今个夏天,细仔骏彦终于学会游泳,享受大浪西湾得天独厚的海,感受父亲的童年乐趣。(潘思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