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话】战时抗日战后贡献香港房屋 百岁公屋之父邬励德逝世

撰文: 罗国辉
出版:更新:

在1912年出生于香港的邬励德(Michael Wright),1939年二战爆发,邬励德参与香港保卫战抵抗日军,随著香港在12月25日沦陷,邬励德沦为战俘,遭日军拘禁于九龙的亚皆老街集中营。1945年香港重光,邬励德获释后,服务工务局,于1963至1969年出任工务司,积极投入香港的战后重建。在工务司任内,邬励德大量建造徙置屋邨和政府廉租屋以安置寮屋居民,任内亦构思不少香港后来的大型基础建设,包括地下铁路、万宜水库、海底隧道和新市镇等。

邬励德在1950年代负责统筹兴建位于中环的中区政府合署。曾经是香港殖民地时期布政司署、行政局及立法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总部、行政会议的所在地的及主要办公大楼。在2012年被评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Tyrone Siu /路透社)
曾是中环的著名地标之一的爱丁堡广场码头,俗称旧中环天星码头码头。于1956年至1957年间由当时政府工务局总建筑师Michael Wright 及助理建筑师陈洪业负责设计。码头及钟楼沿用49年后,到2006年因中环再进行填海而被港府清卸。(Paul Yeung /路透社)
邬励德曾在维多利亚港兴建连接九龙和香港岛的首条海底隧道进行可行性研究,促成港府在1969年委托私人公司兴建红磡海底隧道,海底隧道后来在1972年通车。(吴炜豪摄)
在邬励德的建议下,房协在1952年兴建的上李屋邨,是香港首个公共屋邨,设有独立的厕所与厨房。(房协网页图片)
邬励德推动的公共房屋符合基本居住条件,如具备独立厕所,玻璃窗改成木制窗帘,著名的“励德原则”亦由此订立。(房协图片)
1975年建成的励德邨,以邬励德命名,屋邨开幕礼亦由邬励德主持。(房协网页图片)
房协曾于1980年在该邨天台建设两个网球场,并成立网球会,其后改建为绿化休憩区。(房协网页图片)
邬励德留在香港的不只“励德邨”这个名字,还有“励德原则”这个房屋标准。(黄永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