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协成立70载 历尽沧海桑田 20幅图片走入时空隧道见证历史时刻

撰文: 梁德伦
出版:更新:

继推出破纪录申请宗数的资助出售房屋翠岭峰及翠鸣台后,房协公布加租兼引入“富户政策”,令这个历史最悠久的非官方资助房屋机构,再度成为“新闻主角”。创立于1948年的香港房屋协会,今年踏入第70个年头,管理3.2万个出租屋邨单位,连同其他资助出售房屋、夹屋及长者屋等,为香港合共提供6.7万个资助房屋。部分知名屋邨例如励德邨、乙明邨、观龙楼、骏发花园等,你又认得多少个?

房协近年每次推出资助出售房屋,都会吸引大批市民抢购,以近期推出的翠岭峰及翠鸣台为例,录得超额认购151倍,打破历来资助出售房屋纪录。(资料图片/吴钟坤摄)
房协早前开放翠岭峰及翠鸣台的示范单位,并派发申请表格,吸引大批市民排队入场,不少人拿取一本本厚厚的楼书细心阅读。(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在推出翠岭峰及翠鸣台之前,房协亦推出位于沙田的出售资助房屋“绿怡雅苑”,提供1,020个单位,是继青衣“绿悠雅苑”后,第二个标榜“实而不华”的资助出售房屋,曾一度是“置安心计划”的项目之一,惟该先租后卖计划于梁振英政府手上正式取消,改为全部出售单位。(资料图片/郑剑峰摄)
位于港岛大坑半山的励德邨,素有名人屋邨的称号,艺人林姗姗、林晓峰、林海峰几姐弟, 张国强、李丽珍等,都在这里长大;而屋邨部分大厦,是香港唯一的“圆筒形廉租屋大厦”。(资料图片/黄永俊摄)
现任房协主席邬满海,于2012年接替杨家声出任主席;他曾于多个政府部门任职,尤其于房署任职多年,被传媒称为“居屋之父”,他亦曾出任屋宇署署长。(资料图片/江智骞摄)
房协位于大坑浣纱街的区域办事处,是其地标之一,正如早前推售翠岭峰及翠鸣台时,是主要的收取申请表格的地点,过去多次推出资助出售房屋截表时,都会吸引长长的人龙排队。(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房协并非官方机构,历届执委会都有不少社会贤达出任,例如图中1962年的执委会会议,有(左起)祈德尊爵士(主席)、Mr. G. Norton、陈乙明先生(荣誉司库)和关祖尧爵士(副主席),房协有不少屋邨,都以他们命名,例如祈德尊新邨、乙明邨、祖尧邨等。(房协图片)
1945年抗战结束后,内地爆发国共内战,南迁香港的内地居民日增。1948年,当时伦敦市长向香港福利议会捐赠的“空袭救灾基金”(Air Raid Distress Fund)14,000英镑,最终交由圣公会何明华会督用于成立香港房屋协会,由施玉麒牧师负责实际统筹工作,舒缓来港难民的居住困境,当时主要针对贫苦市民的住屋需要,并于1951年取得法定机构的资格,1952年开始获香港政府以低于市价批出土地,兴建供低收入人士入住的房屋,图为房协首个发展的公共屋邨“上李屋邨”。(房协图片)
上李屋邨位于九龙深水埗区东北部的东沙岛街,由T.S.C.Feltham 建筑师设计,共有五座大厦,每个单位都设有独立厕所和厨房,于1952年落成;当年上李屋邨每个单位仅售1,475元,无力缴付巨款者可已每月租金35元,供七年后等同买断单位。当时政府以市值三份一的地价拨交房协,并提供了40年低息贷款。房协于1990年将上李屋邨清拆,原址重建成乐年花园。(房协图片)
房协于1953年接管位于马头涌区的56间小屋,该些平房建于1938年,用以安置内地来港难民;房协于1955年加建128间小屋,其后于1962年拆卸,部分土地交回政府,余下用地由房协兴建新的出租屋邨,即现时的真善美村。(房协图片)
红磡村建于1955年,共9座大厦,提供1,256个单位,属低楼层的屋邨设计,邨内设有商店及青年中心,该邨于1984年重建并改名为家维邨。(房协图片)
红碪村是房协首个提供逾千单位的屋邨,虽然室内空间不算大,设计亦简陋,但除了陪伴一代港人成长,亦见证了香港历史的演变,是不少人珍贵的回忆。(房协图片)
启德邨由两座大厦组成,分别是启明楼和德明楼,分别于1960年和1961年落成,这个时期落成的屋邨,一般以英国公共房屋作蓝本,一般设有独立的厨房及浴室等设备,亦有公共设施供居民使用;启德邨于1993年重建为“住宅发售计划”的启德花园。(房协图片)
房协于2013年开始以“综合重建模式”分3期重建明华大厦,第1期预计于2019年竣工。(房协图片)
位处筲箕湾的明华大厦,由房协创办人何明华会督于1966年主持牌匾揭幕仪式,典礼当日亦是何明华会督(图左一)的退休日子。(房协图片)
励德邨合共有8座,其中4座更打破传统,是全港首个以圆筒形设计的建筑,房协曾于1980年在该邨天台建设两个网球场,并成立网球会,其后改建为绿化休憩区,供居民享用。(房协图片)
美新楼位于坚尼地城,1976年落成,合共2座大厦,提供267个单位,是房协市区改善计划的首个项目。(房协图片)
乙明邨是第一个增设保安大闸,及第二个设有游泳池的房协屋邨,乙明邨大部分单位设有浴缸,在80年代初的出租屋邨可谓十分先进与罕见。乙明邨是以房协义务司库陈乙明命名,由于他于印尼出世,故名字用客家语拼音组合而成,而邨名也沿用其名字客家语拼音命名为Jat Min。(房协图片)
位于西贡的对面海邨,于1984年落成,当年是政府主动邀请房协于西贡兴建第一个“郊区公共房屋”,建筑费由政府发展基金贷款支付,主要是安置受政府清拆影响的西贡原居民。已故港督尤德爵士的遗孀于1986年为该邨主持开幕仪式,港督卫奕信爵士伉俪亦曾于1987年到访参观。(房协图片)
祈德尊新邨以纪念在1952至1981年期间担任房协主席的祈德尊爵士命名, A、B及C座住宅楼宇采用了相同的错层式“H”字型平面布局,大厦结构组织严密,梯间全部作开放式设计,由每三层一组电梯大堂连接四翼,中庭的大堂可全开敞地提供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电梯服务不会直达所有楼层,而在3、12、21、30及39楼更设特濶大堂连花槽,使住户有更多室内活动空间。大厦分别在5至9楼、20至23楼及35至38楼外墙设了三组大型横梁,并在横梁中间设了圆形装饰洞口,该邨于1991年获香港建筑师学会颁发设计优异奖。(房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