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Massive Attack 3】避谈涂鸦 大谈加密货币、区块链、AI
【幕内耳目】:All Area Access
阮雁敏:全职窥探好奇, 误打误撞。Both sides of the table,游走Backstage,半个Insider。
和Massive Attack的3D接近两个小时的访谈,除了谈脱欧、特朗普、社交媒体,谈23条立法、雨伞运动,我们也谈了许多关于新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和音乐行业的影响。当他提出音乐人应该使用Block Chain(区块链)从音乐串流服务商中取回主导权时,我开玩笑地说他的下一个巡回演出或下一张专辑合约应该以Bitcoin 付款,3D突然眼前一亮,对我说:
其实我正在设计一个Graffiti Coin (涂鸦加密货币)!
回顾你们出道的年代对比今天,音乐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都在讨论网上的音乐串流服务如何彻底改变了这个产业的生态。
确实。我一直在做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我们的工作室里有一座neural network(神经互联网)[1] 的电脑,我们尝试训练这部电脑利用神经互联网去认识和学习音乐,是蛮有趣的。
我对机械人、人工智能和如何利用这些科技来改善我们所做的事情都非常感兴趣。我们生活在演算的时代,应该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演算的科技并且与之合作。
这些电脑的演算透过分析了解我们的行为,推送它们希望我们接收的东西,例如音乐歌单文化会有它的危险性,因为这意味著,如果只按大众的喜好,训练人工智能目标明确地编写音乐或电台只播放受大众欢迎的音乐,一切将会变得单一,我们也就不会创作出新颖且多样化的作品。我认为必须打断这恶性循环。
我也在寻找新的格式去承载音乐。2016年我们开发了一个名为Fantom的APP,是透过电脑演算即时去混音的应用程式,这预示了在未来10年,我们也许会带著扩真实境眼镜,在一个三维度立体的世界里随著随身智能装置和现实实境应用来听音乐。听众聆听和分享音乐的方式将会变得截然不同。这些,我全部都感到非常有兴趣。2018是我们成军20周年纪念,而我会朝这些方向和领域探索。
你们的新专辑会看到这些元素吗?
是的,会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因为正如你所说,音乐产业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这个工业已经与我们以往所认知的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唱片公司都努力地把音乐人的整个作品目录出售给每一个新的格式、每个新的平台,无论是Google、YouTube还是其他平台,以增加串流的收益。对于音乐人来说,大家是时候主动拿回控制权了。很快,艺术家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更有效地控制他们作品的数据。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很多关于区块链的文章,我对这种技术的可能性相当著迷。
区块链技术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它可以用来认证所有音频,有了它,以后无论你把音乐放在什么新的平台上,它都可确保每个相关的人都能获得应有的报酬。目前的系统是通过MCPS、PPL或Music Union等等中介机构来付款。但无论是付款的过程、大家可以分成的比率或是监测机制都十分差劲。外国的版税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收到,你也无法从收款帐单分析钱从何来,那是很荒谬的! 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个新的系统来重新分配这些资讯。我认为,这个变化会从音乐载体开始——我们如何创建新的音乐文件,又如何透过这种载体格式去传播和分享音乐作品。
也许你将来的音乐会、巡演或唱片的合约要用比特币来支付呢。
哈,的确有可能!事实上我正在建立一个涂鸦加密货币(Graffiti Coin)。以后人们做出来的艺术品就只能通过这个涂鸦加密货币才能买得到。当艺术作品被转售的时候,我可以得到一部份利润,它的创作者和买家也会从中得到这件艺术品的部份价值。每一个涂鸦加密货币的价值会随著艺术创作品而增加。和比特币(Bitcoin)不同的是,大家不必挖矿(Mining),当艺术家创作了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便会被认证成为区块链的一部分。与过往使用传统的货币如纸币去买卖艺术品不一样,在二手转售市场,最终得益的并不是艺术家,而是被艺术品经销商、私人买家、画廊或eBay从中赚取大量金钱。使用涂鸦加密货币,创作者则将可以一直与他的艺术作品保持联系。
既然你提到涂鸦,如果不问“那个问题”好像对不起自己。我知道这是个“不能问”的话题,但你自己先提到,那我可以问“那个问题”吗?
不可以!哈哈哈...
完全不可以?
是,不可以。
真的不可以吗?
有两个问题我现在是完全不允许大家问的,第一就是:“你是不是?(are you?)”, 第二就是:“你怎么看 ‘Trip-hop’这个音乐分类?”
既然不可以问“are you?”,那我换另一个方式好了。早前当你第一次听到别人怀疑是你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和反应?
我们还是在讨论那个话题啊?
啊!好机警喔!我之后会再换一个方式的。
哈哈哈...
你好像很沉迷科技、科研的东西?
我只是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东西。去年我们开发了一个iPhone应用程式Fantom,用户可以利用这个程式随著手机的位置、移动、时钟、心跳甚至手机的相机等等,即时混音去聆听我们发布的几首新作品。
Massive Attack 本身就是一支和科技紧紧相扣的乐队。想想我们那些以采样做成的音乐,如果没有那些采样,这乐队根本就不成立。我们不是那种坐在一起、弹弹琴、刷刷结他来创作的乐团。我们使用不同的器材来混音 ,而科技是我们创作重要的部份。
现在电脑的运算能力比起20、30年前厉害得多。利用先进的GPU (图形处理器)配合神经网络。以高速去处理和研究音频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以上种种都会有助音乐产业的发展。
但同一时间,科技发展意味著便捷,而这种便利很容易让大家建立一种习惯和行为模式,当观众群形成一种可预测的模式,商人就能够从中赚取利益。音乐串流最危险的地方不仅是音乐人拿不到应有的回报,而是透过这些模式,相同的观众会接收相同的内容,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我们只会得到完全单一的东西,那就变成一个奇点(Singularity)了。
我是读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我们以前在学校谈论Singularity 的时候,会聊到人类的自主性和意识汇集成一种更高的集合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会讨论物理学里宇宙大爆炸那一刻作为 Singularity 这些课题。所以你刚才提到Singularity 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你对艺术作品的同质化如此有自觉和警惕,这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比如为了让作品不同,宁愿创作观众不一定能够理解的音乐?
你说得非常正确,但这将会越来越困难。我们身处的文化,正正是从以往的音乐文化里取样,然后去重建及再创作。我们要做出绝对独一无二的东西确实很困难。科技发展为新的科学和工程带来了很多不同的可能,这一点和文化相关的领域非常不一样。至于音乐和艺术,我认为与电脑和机器人的合作会挺有趣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东西,创造出不受物理限制的艺术,正好解释我为何如此对科技著迷。
(未完待续)
访问/文字:阮雁敏
编辑:Kapellmeister
[1] 神经互联网(neural network)是一种模仿生物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电脑系统。它可以透过基于数学统计学何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持续学习和进步。